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欧廷君:乡村振兴要下足“绣花”功夫

[ 作者:欧廷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09 录入:吴玲香 ]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政治宣言与行动纲领,以高度的政治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三农”工作提升至治国理政新高度。充分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远见卓识与浓郁的为民情怀,为推进农村“精准扶贫”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明正确的方向。

这几年,习近平总书记为农村“脱贫攻坚”挚画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注脚。用许多囯外政要的话说:“这几年,中国在脱贫方面创造了世界奇迹。”事实见证,从2013年到2016年累计脱贫达5564万人,每年减少贫困人口均超过1000万以上;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到2016年下降到4.5%。中国农村减贫、脱贫事业这份立竿见影的成绩单,是“精准扶贫”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的智慧结晶,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关键的重要举措。

值得6亿农民更欣慰的是,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农村优先发展,加快补齐“三农”短板,繁荣农村经济,现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将成为农村工作“脱贫攻坚”承上启下的重要时间节点,其描绘和激发亿万人民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毫无疑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事业离不开高屋建瓴的战略谋划,但更少不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执行力。

在“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如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如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一体化?如何盘活农村、农业现有资源、充分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笔者认为,应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施策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及时破解农业与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创新农业、农村发展与扶贫举措工作方式方法,并将目标、任务与具体措施精确量化到县、乡基层责任人来帮扶村组每个农户,才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我们应以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举非常之力,造非常之功,才能把绝对贫困地区全部消除和顺利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

翻阅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甘肃渭河县的光伏产业扶贫、河北涞水县的旅游扶贫、西藏曲水县达嗄乡三有村的易地扶贫搬迁等厚厚的成绩答卷,就不难发现全国许多县、乡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与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方法。对此,按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狠抓落实的责任监督管理体系,严格要求县乡基层领导干部枕戈待旦、雷厉风行、持续永恒地扑在农村“扶农工作”第一线。以创新农村、农业工作方式,盘活当地农村或贫困地区有利资源,创新产业扶贫政策,鼓励和激发企业及创新、创业者投身于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让“输血功能”转化为农村与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经济永恒繁荣与发展。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一系列“组合拳”持续发力的之际,更需要广大基层党干部和农民朋友一道勠力同心,砥砺奋进地认真贯彻与落实十九大报告指示精神。坚决杜绝不能因“难”就望而却步,更不能因严格要求而采取“数字”脱贫或以“花拳绣腿”的“形式脱贫”。必须以“钉钉子”精神,“下一番绣花功夫”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不折不扣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这一光荣而艰巨的重任,绣出中国美丽富强乡村。

(作者系国内知名专家、亚洲经营智库总经理)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