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区域发展的基石。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我省而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特别是在脱贫攻坚进程中,需要以壮大县域经济为支撑,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和持续增收能力、提升稳定脱贫的质量和效果。否则,真脱贫、脱真贫、拔穷根就难以实现,全面小康就没有稳定的物质基础。县域经济发展如何驶入“快车道”?对此,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组织专家学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探讨,现将部分专家学者观点予以刊发,以期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非公经济是最活跃的力量,是县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和活力。甘肃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根本在于非公经济发展滞后。非公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但又以政策供给不足为核心因素。
政策是非公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政策供给不足表现在政策缺位、错位或者越位。政策供给不足会催生非常态竞争,制约良性市场主体的发展,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制约经济发展和市场活力释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当务之急是以政策供给改革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消除各种显性和隐性门槛,维护公平竞争,释放市场发展活力,吸引外部资金、人才、优势资源流入。
一是以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要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着力解决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努力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一步激发非公经济的发展活力。
二是以金融政策改革解决非公经济融资难问题。要继续深化政府、企业与银行的战略合作,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快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其为小微企业提供贷前、贷后管理和服务的市场定位。积极发展再担保机构,探索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建设模式。
三是以人才政策改革解决县域发展人才缺乏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努力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与公有制单位人才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在政策和公共资源运用上同等对待,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积极提供服务,解决人才进不来、进来留不住、留住不能发挥作用的问题。
四是以科技政策改革解决科技创新动力不足问题。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采取积极措施服务非公经济,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平台建设、企业培育、孵化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专利申请与保护等方面支持非公企业,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作者系甘肃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每日甘肃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