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谭明明:“送戏下乡”活动何以走样?

[ 作者:谭明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12-16 录入:朱烨 ]

——现实表征、深层原因与矫治路径

送戏下乡活动,通常指的是城区文艺院团将涵盖戏曲在内的丰富演出内容带到基层,旨在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乡村均衡流动。相较于城市,乡村文化资源的配置显得相对匮乏,能为居民提供的文化参与平台和场馆有限。因此,通过系统性地推进送戏下乡,让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的优质演艺资源直接送达基层,能有效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化水平,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然而,近年来,某些地区的送戏下乡活动却逐渐显现出形式主义的倾向,尤其是临近年底,马上面临考核,一些城区文艺院团决定加紧完成既定演出场次,一味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导致数据上虽光鲜亮丽,但实际成效却大打折扣,导致“送戏下乡”活动走样。

一、“送戏下乡”活动走样的现实表征

在“送戏下乡”的实际推行过程中,出现了走样现象,给这项惠民活动大打折扣。

1.演出质量参差不齐:艺术水准与观众期待脱节

部分下乡演出团队缺乏专业的艺术训练和素养,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不尽人意。基本功方面,唱功不稳、身段僵硬、台词表达不流畅等问题屡见不鲜,导致角色塑造缺乏深度和感染力,难以准确传达剧目的文化内涵。节目内容上,创新不足与脱离实际并存。一些团队过度依赖陈旧剧目,缺乏对现代文化元素的合理融合与创新演绎;另一些则盲目跟风城市文化潮流,却未考虑乡村文化土壤的独特性和农民的审美习惯,使得节目与农民生活实际严重脱节,无法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极大地削弱了“送戏下乡”活动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

2.形式主义作祟:任务导向偏离群众需求

某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执行“送戏下乡”任务时,陷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工作开展前缺乏深入细致的调研,未能准确把握农民群众的文化喜好、作息规律以及村落的地理分布特点。这导致演出时间安排与农业生产周期冲突,农忙时节农民无暇观看;演出地点选择不当,偏远、交通不便或场地狭小简陋的场所降低了活动的可达性和可容纳观众数量。这些问题直接造成观众稀少,使原本旨在惠民的文化活动沦为无人问津的“面子工程”,严重背离了“送戏下乡”的初衷,浪费了公共文化资源,也挫伤了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3.商业广告过度植入:商业利益侵蚀文化公益

个别“送戏下乡”演出被商业利益过度捆绑,呈现出浓厚的商业气息。演出过程中,主持人频繁打断节目流程插播各类商业广告,涵盖化肥农药、日用百货等多种产品,方式生硬、内容繁杂。演员也被迫在表演间隙充当产品推销员,舞台背景、道具更是沦为广告展示平台。过度的广告植入严重破坏了演出的连贯性和艺术性,打乱了观众的观演节奏,引发观众反感,使“送戏下乡”的文化价值被商业利益所遮蔽,损害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纯粹性和公益性。

二、“送戏下乡”活动走样的深层原因

送戏下乡这一惠民文化举措出现不良现象,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具体如下:

1.资金不足:经济制约导致品质下降

财政投入有限是制约“送戏下乡”活动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资金短缺直接影响了演出团队的选择范围,主办方为控制成本,不得不选用报价低廉但专业水平较低的团队,这些团队在演员素质、表演能力和节目制作上难以达到高质量标准。此外,资金不足还延伸到演出筹备的各个硬件环节,如音响设备老化失修、灯光效果不佳、道具和服装简陋粗糙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演出的整体呈现效果,降低了观众的观演体验,阻碍了活动文化价值的有效传递。

2.监督缺位:制度漏洞滋生乱象

“送戏下乡”活动缺乏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从演出团队的筛选、节目内容审核到演出质量评估,各个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准入门槛不明确,导致对演出团队的资质、艺术水准和演出经验缺乏有效考量;节目审核机制不完善,未能确保节目内容既符合乡村文化特色和农民需求,又具备积极健康的思想导向,致使低俗、无趣的节目混入其中。演出过程中,质量评估标准模糊,缺乏常态化的监督检查,观众反馈渠道不畅,使得演出团队无需对敷衍了事的演出承担责任,形式主义和低质量演出得以滋生蔓延,最终导致活动失去了应有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3.利益裹挟:商业逐利冲动冲击公益底线

农村庞大的消费市场潜力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部分企业为追求商业利益,试图通过“送戏下乡”活动进行产品推广。在利益驱动下,一些不良企业不惜重金进行“冠名”和广告植入,而活动主办方由于资金缺口或难以抵御高额商业回扣的诱惑,对广告植入行为缺乏严格管控,主动放宽限制,甚至与企业合谋,任由广告泛滥。这种商业利益与公益活动的过度捆绑,严重破坏了演出的艺术纯粹性和文化连贯性,违背了“送戏下乡”的公益初衷,将文化惠民活动异化为商业营销平台,损害了农民观众的文化权益。

4.漠视需求:供需失衡影响活动实效

组织者与农民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前期未开展深入扎实的农村文化需求调研工作。对农民偏好的戏曲种类、文艺形式以及不同年龄段、不同村落的文化差异缺乏准确了解,导致节目编排仅凭主观臆断,与农民的实际期望严重不符。同时,在演出时间和地点的安排上,未能充分考虑农村的生产生活规律和村落人口分布特点,进一步加剧了供需失衡。这种脱离群众需求的活动策划,使得“送戏下乡”难以真正惠及农民,无法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

三、“送戏下乡”活动走样的矫治路径

送戏下乡作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繁荣的关键举措,意义重大。然而当下暴露出的不良现象亟待解决,可从以下四大板块精准发力,全方位优化提升:

1.加强资金保障,构建多元投入机制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送戏下乡”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依据不同地区农村人口规模、文化需求特点及以往活动成效,科学合理地制定预算方案,确保资金分配精准有效。同时,设立专门的“送戏下乡”专项资金账户,实行专款专用、封闭管理,保障资金流向专业优质的演出团队,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演出。此外,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搭建规范透明的捐赠平台,吸引爱心人士、文化团体和公益组织为活动提供资金援助;针对本地企业,制定具有吸引力的赞助政策,允许企业通过合理的冠名、合作等方式参与项目,并给予与其贡献相匹配的文化宣传回报。在引入商业资源的过程中,要通过严格的合同条款和监管机制,防止商业广告过度植入,确保活动的公益属性和文化品质不受损害。

2.完善管理监督体系,确保活动质量与规范

建立健全一套严谨科学的管理监督制度,是保障“送戏下乡”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首先,明确演出团队的准入标准,要求团队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演员拥有一定的艺术等级证书,并提供丰富的成功演出案例作为参考。组建由文化专家、乡村文艺骨干和基层干部构成的多元化审核小组,对节目内容进行全面审核。从剧本创作的思想深度、艺术表现手法,到表演内容与农村生活的契合度、价值观导向等多个维度严格把关,确保筛选出既具有艺术价值又符合农民文化需求的优质节目。同时,建立完善的演出质量考核体系,定期从观众现场反应、节目创新性、演员舞台表现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打分,并将考核结果与演出团队的后续合作机会挂钩。其次,加强演出过程的监督管理。选派专人全程驻场监督,对照预定节目单、表演时长和技术标准,实时监控演出情况,杜绝擅自删减节目、表演注水等违规行为。在乡村文化广场、村委会等场所设置意见箱,利用微信公众号、乡村微信群等线上平台开展满意度调查,广泛收集农民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对违反规定、演出质量不达标的团队,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如警告、罚款、列入黑名单等,以促使演出团队切实提高演出质量,用心为农民服务。

 3.规范商业行为,实现公益与商业的良性互动

在“送戏下乡”活动中,合理引入商业合作能够为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和资源补充,但必须对商业行为进行严格规范,确保公益与商业的平衡发展。明确广告植入的规则和范围,限定广告展示区域,如仅允许在演出开场前、中场休息等特定时段进行适度植入。创新广告植入形式,将产品信息巧妙融入节目情节、舞台道具设计中,增强广告与演出内容的融合度,避免生硬突兀。严格控制广告时长,规定单场广告总时长占演出时长的比例不得超过 5%,确保广告植入不会对演出的主体地位和艺术质量造成明显影响。广告内容应聚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优先选择优质农资、实用农具、惠民生活用品等与农村密切相关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推广,坚决杜绝虚假夸大、低俗劣质广告的出现。加强对商业合作全过程的监管,从企业洽谈签约、广告策划筹备到现场执行,均安排专人负责督查,确保商业行为合法合规、有序进行。活动组织者要始终坚守公益初心,增强责任意识,不被短期利益所迷惑,坚决抵制过度商业化对活动文化价值的侵蚀,切实维护农民观众的沉浸式观演权益,保障“送戏下乡”活动的公益属性和文化内涵得以充分体现。

4.深入调研农民需求,提升活动针对性与实效性

精准把握农民需求是“送戏下乡”活动焕发活力、取得实效的核心所在。组织者应制定常态化、系统性的农村文化需求调研计划,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农村特点,合理安排调研时间和方式。在农忙和农闲季节错峰开展调研活动,联合村干部、大学生志愿者等力量,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农民对戏曲剧种、文艺形式、演出时间、演出地点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和意见建议。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村落的农民群体进行分层分类调研,深入了解其文化偏好的差异,确保调研结果具有全面性、准确性和代表性。根据调研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结合各地农村的文化传统和实际情况,精心策划年度、季度演出计划,合理安排节目内容和演出场次,实现文化供给与农民需求的精准对接。此外,注重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根据各地独特的文化基因,定制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单。如在戏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举办经典戏曲剧目专场演出,邀请知名戏曲演员登台献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融入绚丽多彩的民族歌舞、民俗情景剧等元素,展现民族文化魅力;在红色革命老区,编排红色题材的短剧、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基因。通过这些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节目,唤起农民的文化共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使“送戏下乡”真正成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盛宴,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滋养广大农民的精神世界。

“送戏下乡”活动对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加以改进,才能使“送戏下乡”活动真正回归惠民利民的初心,成为连接城乡文化的桥梁,为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丰富多彩、高品质的文化享受,助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