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乡村全面振兴(笔谈)
编者按: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模式,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强调知识、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生产活动中的核心作用,因而突破了传统的增长方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新动能和新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因此,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成为乡村振兴领域的前沿课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聚焦城乡发展差距问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振兴,以新质生产力来引领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就成为必然要求。为了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新质生产力对乡村全面振兴的推动作用,本辑邀请六位学者进行深入探讨,全面挖掘新质生产力理论对推进乡村振兴的应用价值,助力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加快推进。
新质生产力最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调研时提出的概念。2023年9月份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现在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全国引起高度重视和广泛注意。
一、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原创性地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由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所驱动的生产力;二是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三是以新要素、新组合、高配置效率为标志的生产力;四是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底色的生产力,但要明晰一个关系,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绿色的生产力,但不能说绿色生产力就是新质生产力,绿色是一种底色,新质生产力一定是绿色的低碳的可持续的生产力,但反过来不一定成立。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一种以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所以具有一些特性,首先是先进性,总书记把它界定为一种先进生产力的质态,肯定具有先进性。
除了先进性之外,新质生产力还有以下特性:一是相对性。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新质生产力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可能会转变为传统的生产力,二者的划分只是相对的。不能简单地把科技创新等同于新质生产力,传统的生产力也要科技创新,无论是传统还是新质生产力都需要有科技创新。二是渗透性。新质生产力最先出现在具有条件的某一些领域、某一些地方,从长远发展来看它会逐步渗透到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各个地区。三是不平衡性。新质生产力的出现须具备一定条件,只有具备条件的那些部门、领域、地区才有可能最先涌现出来,所以新质生产力分布在早期往往是不平衡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市场力量的自发作用下,新质生产力有可能扩大而不是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对政府来说,需要优化新质生产力的布局,通过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优化来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的共同繁荣。四是引领性。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具有引领作用的驱动力,能够对产业发展、地区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所以要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在农业强国建设、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202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考虑到新质生产力的适应性,不能不区分条件、一窝蜂地去推进,一定要区分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差异,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发挥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讲了两个事,一个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已经引起高度广泛的重视和热议,但是总书记同时讲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但至今为止,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和学界的广泛高度重视。当然这里可能存在一个认识误区,一说现代化大农业,有人就把它等同于现代化大规模农业,说现代化大农业就是大机械、大规模、大企业,谈到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就认为是东北地区的事情,黑龙江垦区的事情。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现代化大农业应该是现代化农业与大农业有机结合的整体,是践行大农业观的现代化农业,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未来主攻方向。
如果没有现代化大农业,哪来的农业现代化,更谈不上农村现代化。首先,现代化大农业的本质就是践行大农业观的现代化农业。其次,现代化大农业并非是对小农户的排斥,是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把广大的小农户引入到现代农业体系中来。然后,现代化大农业是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要通过多方面的路径把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产业。最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模式是多样化的,现代化大规模农业只是其中的模式之一。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大农业具有一种引领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明确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关键着力点,提供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内在支撑,开辟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新起点、新机遇。通过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为很多地区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实现跨越式赶超,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机遇和可能。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点就是要树立大农业观,构建适应现代化大农业的新格局。一是面向全部国土的大资源格局,加强陆地、海洋、地面、地下国土资源的全面利用;二是产业链纵横向融合的大产业格局;三是可持续发展的大生态格局;四是立体式发展的大空间格局;五是大市场格局,通过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构建一个大市场格局。未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的新格局应该是大资源格局、大产业格局、大生态格局、大空间格局、大市场格局有机耦合的整体,这种新格局是践行大农业观的结果。
当然,应该看到,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核心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现代化,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归纳为规模化、科学化、智慧化、社会化、绿色化、品牌化。这里需说明的是为什么不包含机械化?原因在于机械化往后走应该跟人工智能、网络、大数据等技术有机结合形成智慧化,这里的智慧化包括了机械化,因为机械化如果不和人工智能、信息化有机结合是没有出路的。
另外,还要分区域探索现代化大农业的多元发展模式,比如说东北地区人均耕地资源比较多,可以依托大基地、大企业促进现代化农业大产业发展;南方一些地区人均耕地资源比较少,应该依托适度规模经营,依托产业融合形成现代化的农业大产业;像北京、上海、武汉这些大都市的郊区,则应该重点发展现代化的都市大农业。
最后,还要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过去产业集群研究主要关注非农产业,实践证明农业尤其现代农业也是可以发展产业集群的,因此要建设一批现代化大农业先行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三、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农业农村领域的改革创新做出了全面部署。新质生产力本身能够支撑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同时改革创新又对新质生产力、现代化大农业形成一种重要影响。通过改革创新能够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激发现代化大农业的活力,通过驱动发展激发活力,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跟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进而实现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支撑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目标。
无论从改革还是创新来看都有很多的着力点: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要通过前沿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渗透,推动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同时采取加强农业关键技术领域的联合攻关,加强涉农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等其他措施。从改革的角度来看,这次中央决定已经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在此基础上还应完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融资机制,完善财政、金融、土地、产业等支持现代化大农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体系。这些政策要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最后还要鼓励创业就业和新型农业人才培养,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总之,要通过改革创新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来引领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进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来源:《乡村治理评论》2024年第2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