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穷了精神

[ 作者:十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24 录入:吴玲香 ]

34岁官至汝城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的陈向华被带走,郴州官场和民间一片哗然。陈向华出身于资兴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家境不好,结婚时,他是安仁县委组织部最年轻的干部组组长,但买一辆摩托车都要跟别人借钱,“穷怕了,所以总想着挣钱”。因为穷怕了,所以总想着挣钱。“穷怕了”成为了陈向华贪腐的心理“安慰剂”,为了“摆脱贫穷”而一步步滑入腐败的深渊。(4月20日 四川组工网)

古语有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为贫穷时更应学会好好做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出山之前,就隐居南阳,躬耕陇亩。虽不得志,但他的人生目标很清楚,那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见穷并不可怕,若能做到独善其身、倒也自由自在、逍逍遥遥。但如今,我们时常听到一句话,就是穷怕了,因为穷,所以……。34岁的汝城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陈向华就是因为穷怕了,选择了一步步滑入腐败的深渊,“穷怕了”更是成为陈向华贪腐的心理“安慰剂”。

“穷怕了”就真的能成为贪污腐败的借口、托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贫穷本应成为励志的动力,既然来自社会底层就更应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纵观历史,古时候口碑好的官员不少,现时也不乏出身贫寒,依然廉洁奉公的好干部。可见,出身背景并不能决定你要走的道路,“从小穷怕了”而贪腐站不住脚。所以“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穷了”。为了摆脱穷困丧失自己的理想信念,丧失自己的为官从政的初心。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打着“穷怕了”的借口行着贪腐的“伎俩”,并以此求得心理上的安慰。忘了信念宗旨、忘了廉洁从政,防松了对自己的约束管理,世界观、权力观、地位观发生了变化,走上了贪腐这条不归路,与“穷怕了”无关。

既然选择了为官,就是选择了清贫,就要禁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穷决不是贪腐的借口,也决不是产生腐败的根源。“出身贫寒”更应常思百姓之苦,常怀律己之心,常除贪欲之念,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这才是为官的基本素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