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开曝光了八起扶贫领域的典型案例,对那些向扶贫等民生款物伸手、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行为,表明了坚决查处的决心。(4月6日 新华社)
近年来,中纪委通报问题官员,频上头条,抢占舆论,旧腐败还没停息,新腐败就被曝光,反腐动作持续加码,各项规章制度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反腐如此严厉,但仍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打起了“扶贫资金”的注意,而这些人多数是县、乡、村的基层干部,他们究竟为何敢“自作聪敏”?
从新闻报道中可以得知,这些人多是采用弄虚作假的方式来骗取扶贫资金的。例如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扶贫办、财政局、银行串通编造贷款资料,骗取相应的奖励和贴息金;甘肃省漳县金钟镇尖子村党支部原书记包尕宝编造花名册、协议等“一手包办”等等。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通过编造资料成功获取到扶贫资金,这说明相关部门在资金下放把关过程中,重“材料”轻“实际”,这是使得这些人得逞的一个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在涉及国家资金工作反面,一是要治未病,相关审查部门既要重“材料”,更要重“实际”,将资金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二是资金下发后的审查,要以实际为主资料为辅,资金有没有发放到老百姓手里,看看其账户本子,显而易见。三是加大处罚的力度和范围,比如将腐败行为列入个人信用档案,在出行、贷款、就业、生活等方方面面加以限制,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诚信社会必将建立,信用伴随一生,信用好人生才会好。
作者地址:绵阳平武县龙安镇大北街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