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不要钱、不要物”是对扶贫“精准”度的拷问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09 录入:16 ]

“贫困户里还真有不要钱、不要物的!”山西省岢岚县文化局副局长马晓明就碰上了这么一件“奇事”。岢岚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县里扶贫工作会一开完,马晓明就赶往水峪贯乡娘娘庙村,与他帮扶的3家贫困户对接。第一次上门“认亲”,总不能空着手,临行前,他带了600元钱和3袋白面。可入户“认亲”却出了点意外——前两户都高高兴兴地收下了,到了刘顺喜家却被拒绝了:“吃救济,饿断气。当贫困户不光彩,我不能要!”(1月8日 《人民日报》)

一则题为《“贫困的帽子不光彩”》的新闻在《人民日报》首发后,立即被多家权威新闻媒体转载,各路评论更是纷纷点赞。的确,近段时日,关于贫困户不立志,对扶贫政策“等、靠、要”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刘顺喜作为“贫困户”,而持有的“吃救济,饿断气”的观点似乎就成了脱贫攻坚的“新大陆”,给那些一味等候政府救济的贫困户无疑是当头棒喝。我们一直提倡的“扶贫先扶志”,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治标更要治本,“当贫困户不光彩”的观念有了,勤劳致富的动力也就有了。

但是,稍作些思考,似乎就觉得这其间也还有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我们说“扶贫先扶志”,但这刘顺喜的“志”似乎不是“扶”起来的,而是他本来就有的。我们把这篇新闻读完,就似乎明确了一点:原来,这刘顺喜的“贫苦户”头衔不是自己申报核查的,而是村干部即时“算”出来的。他们家“没过贫困标准线”,主要是连续娶了两个媳妇,才欠下了“7万多元饥荒”,再加上添了孙子孙女,人口多了,算下来的人均收入就少了。而村干部不管其他,只看这暂时性的收入,就一厢情愿地将其确定为“贫困户”上报了。也就是说,刘顺喜的“贫困户”头衔,其实是不“精准”的。

之所以这样说,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对象致贫原因没有搞清楚。刘顺喜家本来不贫困,只是因“喜事”有了大宗的支出,造成的暂时性“手头紧”,这在任何家庭都会出现,不是真正的“贫困”。二是对对象的收入来源没作任何分析。刘顺喜家种有“40多亩地”,还能腾出劳动力外出打工,他自信“再过两年我准能翻起来”。试问,这样的家庭还能算“贫困户”吗?单凭种植的那“40多亩地”,就不太可能成为“贫困户”。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马晓明带去的“认亲”礼物:三户人家共600元钱和3袋白面。这对于一户种有“40多亩地”的人家来说,也算不得什么“救济”。对于本身并不贫困且对致富充满信心的刘顺喜来说,要了这点“救济”,确实不那么“光彩”。当然,刘顺喜对救济的拒绝,比起那些对政府救济“不要白不要”,甚至想方设法假装贫困骗取钱财的人来说,不知要高尚多少倍。这里要想说的是,我们在确定“真贫困”的过程中,似乎还有点片面。就像刘顺喜这样的家庭,只要进行一番前后分析,就不难发现,他们所缺的不是一点钱财、粮食,也不是致富的“志气”,有可能缺的就是种植的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告诫我们,要“真扶贫”,“扶真贫”,凡事要强调一个“精准”。刘顺喜“不要钱、不要物”是对脱贫攻坚中“精准”度的有力拷问。从中我们应当明白:确定贫困要“精准”。要做全方位的调研,不能仅凭暂时性的人均收入来定板;扶贫措施更要“精准”。对那些暂时基本生活都困难的人家,肯定要先给点钱物度过难关,再帮扶脱贫;对那些缺乏信心的贫困户,就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其提高认识,树立致富的“志向”,再进行项目扶持;对那些本身有致富信心但缺乏项目或技术的人家,就当帮其立项目、扶技术。这样,扶贫才能“精准”,脱贫才感“光荣”。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