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中常遇到这种懒人:你让他打扫卫生得些补助,他说要照顾家、没时间;你让他发展点家禽养殖以增加收入,他说没有经验、不会养。其实,他是大闲人一个,啥活都不想干。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在基层走访贫困户时发现,不少帮扶责任人和驻村第一书记最感到头疼的,不是资金、技术问题,也不是缺项目缺人才,而是一些懒惰、想不劳而获的村民。
这些贫困户之所以不思进取、不愿意动手改变现状,主要是把脱贫的希望都寄托到外部上,觉得自己拼搏苦而烦,而等着别人来“输血”、“喂食”,却何等轻松、悠闲。还有驻村干部也说,在贫困村扶贫的真正难点、痛点,是扶志,扶精神,自私自利、无德不孝、好逸恶劳……构成了少数农村真正贫穷落后的现实生态图。
人穷最怕志短。在以往的扶贫帮困中,往往比较注重输送物质等有形的东西,或多或少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帮扶。实际上,扶贫要先扶志,致富要先振精神。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引导和鼓励贫困群众通过自立自强、艰苦奋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贫困户没有信心,不愿意自食其力,脱贫工作一切都是空谈,脱贫愿望更加难以实现。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一个贫困户,一家三口(夫妻2人,一个女儿20多岁),贫困户年仅50岁,帮扶干部为他们送去20只鸡苗以助他们脱贫。一个星期后,村民告诉帮扶干部,他们已经把鸡送给别人了,然后每天靠在家附近的茶馆帮人端茶倒水混日子。这个例子说明,在我们农村有少数贫困群众在思想上对于贫穷已经麻木了,养成了懒惰的思维方式,特别一些特困户人穷志短,缺乏“穷则思变”、“人穷志不穷”的精神和理念,对脱贫致富缺乏最基本的信心,在有机会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情况下,也不愿意动动手、出出汗,“等、靠、要”思想严重,是一种典型的“失志型贫困”。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扶贫工作是干部的一种责任。俗话说得好,“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方法。”出现以上情况,我们不能怪贫困户本人,更多的应该从我们的扶贫方法上找原因。“人无精神不立。”我认为,扶贫工作应该找到关键和“症结”,这个症结就是精神意志这个“痛点”,即首先要从思想上、精神上帮助贫困群众,激发贫困户锐意进取的斗志,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要多与贫困户进行沟通,宣传扶贫政策,宣传脱贫先进典型,帮助他们找到一条路子,增强脱贫信心。唯如此,唤起民众千万,才能彻底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不让一个人掉队。
作者单位:四川省中江县总工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