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产业扶贫也需“工匠精神”

[ 作者:杨琪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23 录入:16 ]

脱贫不是为了一时摘帽,找准产业、对准人头,要让贫困户真正参与其中,干得了、干得起、长受益脱贫离不开产业,时下有种产业扶贫却令人担忧。日前参加一个扶贫现场会,企业负责人来介绍经验:公司流转贫困村的土地建基地,搞食用菌大棚,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黏在产业链上,有土地租金、打工薪金、分红股金,变身“三金”农民。算收入账,一年就能脱贫。(人民网,11月21日)

什么是“工匠精神”?笔者认为:工匠精神就是聪明人用笨方法全心全意地做好一件事。而在当前的中国,工匠精神太稀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让整个社会都卷入了快节奏的运转中,于是,一些人的心变得浮躁了,这其中也包括部分党员干部。

然而,这个世界上的“好东西”从来不是靠走捷径而创造出来的,产业扶贫也是如此!21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产业扶贫别“编故事”,多听听农民感受》,呼吁扶贫在精准化的基础上,找准问题根源,有的放矢,多做实事。

而作为党员干部,也需要切实了解: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想要将扶贫工作做好,不是拍拍脑袋就能想到应对策略的,而是需要迈开腿,深入群众,发现问题实质;想要长久地解决贫困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踏实地付诸实践。

要改变我国现阶段扶贫过程中遇到的表面化、“一阵风”式等问题,对扶贫工作的监管和考察不可少,同时,需适度调整基层用人方式。要知道:基层工作尤其是扶贫工作,需要一定的专业化素养。一些党员干部虽然在其它岗位上表现不错,但是,对贫困地区缺乏了解,不善于应用产业来达成扶贫目标,就不应该被安置在相应的扶贫岗位上,而是要让更加合适的人才上岗,用工匠式的实干精神促进地区发展,帮助民众脱贫。

不浮躁、不急功近利,这是时代对于扶贫工作岗位上的党员干部的要求,我们呼吁工匠精神的回归,更希望看到扶贫工作快速推进,取得丰硕成果。

作者单位:北川羌族自治县都坝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