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家住建部发出文件,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内建设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具有活力的特色小镇。
从特色小镇的本质上看,与乡村旅游一样,是后城市化的产物,是治疗“城市病”的理想途径。在未来,特色小镇将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载体,也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依托。
纵观国内的特色小镇案例,虽然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有两点或许可以帮你理清思路。
一、要么占据先天区位,要么组团造IP
纵观国内发展比较成功的小镇,大多数地处东部城市圈或中西部核心城市圈周边,距离一二线城市的车程在一两个小时之内。就连乌镇的“操盘手”也不得不承认,影响特色小镇的成功条件中,区位因素最起码要占到四成。
而西部贫困地区还停留在追求温饱奔小康等层面,是没有建设特色小镇的先决条件的。
当然,先天区位固然重要,但是在东部地区的一些地区,通过主动融入区域大规划、大文化圈,凭借抱团发展形成区域品牌,也可以走出一条特色发展的道路。
以婺源为例,婺源的品牌是“中国最美乡村”,本质就是乡村旅游与特色小镇的集群。这些特色小镇通过抱团发展,形成了一个国家级的区域品牌,在国内乡村旅游界占据一定的市场。
相比乌镇,婺源的发展模式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更具借鉴意义。
二、文化+资本都必不可少
我们常说文化是一个景区的灵魂,对于特色小镇也是一样的。作为一个特色小镇,肩负着保护传统文化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多重任务,其中特色小镇的“特”字可以通过传统文化复兴来实现。
而资本是一个特色小镇能否持续发展下去的关键因素。特色小镇的运营,不仅仅是指对外运营,更多的是要对内、对原住民的运营。无数案例证明了,将原住民全部迁出的开发方式是无法长久的。
特色小镇的创建,包括开发商、政府与原住民之间的利益共享、信用约束、社区自治、田园回归、文化复兴等多个方面。与原住民共同发展才是国家创建特色小镇的根本目的。汤俊-作者:知名资深旅游规划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汤俊旅游规划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