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易地扶贫搬迁:拔穷根,奔小康

[ 作者:唐还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26 录入:7 ]

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精确瞄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是经过多轮扶持都没有啃下来的“硬骨头”,实现这1000万人的脱贫,是本轮脱贫攻坚战中任务最重、难度最大、最为关键的一仗。(9月24日 人民网)

脱贫攻坚已然成为了当前我国压倒一切的重要工作,全国各地更是在中央的总体部署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任务更是悬挂在各级党委政府头上的一把利剑。但我国贫困人口众多,贫困程度更是不经相同,一些贫困地区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难以如期实现脱贫。为此,易地扶贫搬迁成为脱贫的有效途经,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规划》明确迁出那些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恶劣、发展条件严重欠缺的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户。但从目前统计的情况来看,这部分人口的分布就涉及22个省(区、市)约1400个县,贫困人口更是达到了981余万人。要实现这部分人口的如期脱贫,任务重、难度大不言而喻。

易地扶贫搬迁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对于帮助贫困群众同全体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此,要大力推进这部分人口的脱贫工作,保证圆满完成。为此,各地要做好这样几项工作:其一,要强化大局意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做好工作,真正把扶贫搬迁作为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其二,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按照新发展理念科学制定规划,分年度、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其三,要注重统筹推进,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结合起来,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就业、能致富。其四,要抓好试点示范,创新体制机制,整合扶贫资源,形成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的强大合力。其五,要增强必胜信心,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勤劳和智慧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深刻认识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面临的难得机遇,真正把易地扶贫搬迁摆上突出位置,切实做好打硬仗的准备,坚定必胜信心。首先,要精准高效地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一要抓紧把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和集中安置地定准,确保搬得准。要把人定准,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地区都要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范围的人口、享受低保的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口再进行一次摸底;要把安置地定准,依托县城、小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中心村建设集中安置小区,鼓励有条件的群众投亲靠友、分散安置。二要抓紧把集中安置小区建起来,确保搬得出。要把集中安置小区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彻底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三要抓紧把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起来,确保稳得住。要把水、电、路、讯、互联网等基础设施与安置小区同步建设,完善学校、卫生室、活动室、养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成立社区管委会,加强社会治理。四要把产业发展起来,确保能致富。要抓紧对搬迁群众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同步推进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大力修复和改善生态。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难度大、专业性强,要深入研究中央有关精神、切实用足用好这些政策,特别是资金政策、土地政策、住房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真正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力,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难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政策的研究,搭建投融资平台,协调联动、形成合力。要广泛动员群众,统筹推进相关工作,真正拔掉“穷根”,使贫困地区群众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作者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99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