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产业扶贫逐渐成为不少地方的首选,显然比起发放扶贫资金的“一次性扶贫”,产业扶贫等“可持续性扶贫”更具有科学性。
产业扶贫工作的难点就在于找准定位,在自身定位不清的情况下,就“一窝蜂”“随大流”,会适得其反,陷入“越扶越贫”的恶性循环。比如陕北的一个贫困村,就碰到这样的困局:作为红枣的主产区,该村大力发展红枣产业,但近几年红枣连续遭遇欠收或滞销。当地政府为了扶贫,仍鼓励增加种植面积,导致红枣不但没有收成,农民还得为烂在地里的果实发愁。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有些贫困地区跟风心理严重,在没有做足功课的情况下盲目推广了不适应本地实际的产业扶贫项目;另一方面,硬性推广的产业扶贫项目往往都忽略了群众的意愿,“有政府决策没有群众意愿”“有项目没有贫困户”的现实让产业扶贫项目事倍功半。另一方面是政府急于求成的不正确政绩观作祟,缺少差异化思维。产业扶贫确实是个好举措,“一刀切”的盲目跟风,眉毛胡子一把抓,妄图遍地开花,实则是教条主义思想。盲目跟风,同质化严重的规模化扶贫效果不佳,很容易“好心办了坏事”,无形中减损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公信力,更让群众对脱贫丧失信心。
扶贫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工作,一定要把着力点放在精准扶贫的“精”、“准”二字。一是要要找准路子、因地制宜。二是扶贫工作应尊重市场规律,减少盲目生产,要从向产量、规模要效益,转变成向质量、品牌要效益。增强预警机制,做好产业规划,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与挑战。
扶贫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盲目跟风。而是要靠智慧、耐心与细心进行精准扶贫,把产业做精做强,扶贫扶到根上,扶到点上。只有这样,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真正实现脱贫。
作者地址:四川省万源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