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不要轻视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

[ 作者:真诚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1-21 录入:王惠敏 ]

    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是党和国家心中有民的体现,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了打好这场硬仗,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但无庸讳言,在精准识贫、精准脱贫过程中,一些地方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跑偏的现象。就如1月28日,中央纪委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进行公开曝光,比较典型的便是发生在甘肃年的“4000万扶贫开发资金滞留146天”问题。

    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是党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关系老百姓实实在在利益的大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敷衍。扶贫不力滋生的是腐败行为,更体现出对当地困难群众生活冷暖的“漠视”。一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子生根发芽,扶贫工作的问题还会蔓延至其它领域,进一步蚕食老百姓的获得感。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2017年7月,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000万元用于支持甘肃省贫困革命老区扶贫开发,7月11日省财政厅收到通知。但省财政厅农业二处原处长金中等人作风慵懒、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工作不抓落实、只当“二传手”;时任分管副厅长杨之春等领导干部政治意识薄弱,官僚作风严重,履行领导职责不到位,跟踪抓落实不够,直到12月6日省财政厅才完成专项资金分配工作,致使中央财政下达专项扶贫资金在省级财政滞留了146天。

    事实上,这几名受到处理的干部,仅是众多因扶贫工作不力遭到问责的干部中的很小一部分。据新华社报道,中央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4.53万个,处理6.15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2万人,组织处理3万人(部分人员既受到党纪政务处分,又受到组织处理),移送司法机关0.13万人。受到处理的人数如此之多,足以说明国家有多么重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打好精准脱贫的攻坚战,没有近路可走、没有巧招可循,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苦干实干,才能有所收获。当前,扶贫已跨入“精准模式”,要求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毋庸讳言的是,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使“精准”打了折扣,必须警惕并加以克服。作为“头等大事”的扶贫工作,必须在求真务实上下足“绣花功夫”,方可确保到2020年全国人民“一个不落”同步实现小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