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余志君:坚持绿色发展 接续做好生态扶贫工作

[ 作者:余志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11-05 录入:王惠敏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我省接续做好生态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生态扶贫,是指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将精准扶贫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振兴为导向的扶贫理念和方式。作为生态大省和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湖南生态扶贫取得了显著成绩。接续做好这一工作,对我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意义重大。

完善生态基础设施,夯实乡村绿色发展基础。目前,我省一些乡镇生态基础设施还不完善,难以满足群众“生态宜居”需求,应加大建设力度。一是加快实施重点水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引导水利项目向相对落后区域、小型农业生产倾斜。在统筹推进莽山水库、毛俊水库、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灌区项目的同时,继续抓好“四水”干支流堤防加固及椒花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二是加大电力物联网建设力度,加快电力、天然气以及其他能源项目建设。在今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投资6亿元基础上,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电网改造升级和配电网建设;三是在大湘西等相对贫困地区加快生态项目建设,优先完成退耕还林还草任务,持续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天然林保护修复等工程,积极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等。

新田县金盆镇河山岩村,村民在县党校驻村帮扶工作组的帮扶下,利用当地无污染天然富硒草场资源,创办生态肉牛养殖场。刘贵雄 摄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激活乡村绿色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加快形成相对贫困地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实施“一县一特”“一村一品”工程,构建多元化、立体式农业品牌体系。加快农林产品的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营销数字化,大力推行“身份证”管理,提升“湘味”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完善相对贫困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村级组织成立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着力打造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走规模化和专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和农业装备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精细农业,作为加快农业转型发展的突破口、着力点;三是积极推广绿色生产,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特色餐饮等新产业新业态,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生态产业体系。

汇聚生态扶贫合力,打好乡村绿色发展“组合拳”。当前,我省生态扶贫存在参与主体、资金投入以及扶贫方式“合力不足”问题。为此,一是参与主体应多元化。构建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积极参与生态扶贫的格局。政府在顶层设计、组织实施、促进信息沟通、扶贫监督等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二是资金投入应多元化。加大财政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相对贫困区域的转移支付力度、对相对贫困区域重要生态产品供给的投入保障。同时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撬动作用,鼓励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生态扶贫;三是扶贫方式应多样化。探索运用生态移民搬迁、生态建设项目扶贫、生态资源市场化扶贫、生态服务消费扶贫、生态补偿扶贫等多层次生态扶贫手段,鼓励贫困人口参与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

强化生态扶贫衔接,绘好乡村绿色发展蓝图。一是做好机制衔接。建立健全生态扶贫监督监管机制、生态扶贫责任制、生态扶贫干部考核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二是做好规划衔接。在实现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衔接转换进程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做到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绘到底。将生态扶贫工程、项目等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强化支持,发挥长效作用;三是做好政策衔接。促进生态扶贫特惠性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政策转变,将日常性帮扶措施转变为常态化民生政策,将福利性政策转变为提升乡村能力的发展性政策。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工商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南日报 2020年11月3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