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第四届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新熟人社会与生态扶贫

[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安全课题组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23 录入:吴玲香 ]

第四届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

新熟人社会与生态扶贫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安全课题组

2017年8月

以生态扶贫为抓手,建立跨越城乡的生态社区(新熟人社会),突破生态农业的销售瓶颈,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扶贫工作与生态农业的困境

国家最大惠民工程扶贫工作目前的困境:

1.把发展模式问题,简单化为对少数人甚至个别人的救济。迷失了方向。

2.以经济短缺时代思维,指导产能严重过剩时代的问题。未能与时俱进。

3.行政主导,包办代替,群众缺乏积极性。

4.城里人与乡下人无论思想和情感,还处于对立隔膜状态,没有形成城乡良性互动与循环。

从整体看,还没有纳入到生态文明的体系之中。

贫困问题需要分类解决

贫困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发展模式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二是鳏寡孤独老弱病残,需要社会救助的人群;三是具有不劳而获思想,不肯吃苦,只想收获。目前的扶贫工作,三类混为一谈。

贫困问题需要分类解决:

1)发展模式问题,重点支持弱势地区、弱势行业和农村地区。

2)救助问题交给民政慈善部门。

3)不劳而获者,帮助教育。

扶贫思路需要与时俱进

最早是输血式扶贫,给钱给物,不能根本解决,还鼓励了“等靠要”。之后推行造血式扶贫,由于无法有效解决产品销售问题,血管不畅出现血栓。

究其原因,现有扶贫制度,是经济短缺时代的产物。产品只要生产出来,皇帝女儿不愁嫁。目前是产能严重过剩,依然大力发展生产(特别是产业扶贫)。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增加矛盾,甚至扶贫致贫。

以生态扶贫为重要抓手

“生态扶贫”之说,早在世纪初就有人提出,近些年来,各地都有实践,但主要是侧重于生产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更重要的是没有形成制度安排,没有成为扶贫工作的主要内容。

由于生态产品销路不畅,各地扶贫工作支持的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大都是化学农业,不仅产品缺乏竞争力,而且还破坏生态环境。

什么是生态扶贫

在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将生态农业、扶贫工作、健康消费有机结合,借助国家推进扶贫工程的强大动员力与推动力与全社会对健康食物强烈需求的力量,充分发挥各级党政工团妇、民主党派、行业协会、基层社区与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广大城市消费者组织起来,与贫困地区生产者自主建立帮扶关系,以购买生态产品的方式参加、支持国家脱贫攻坚工程。

生态扶贫健康消费破解世纪难题

产能不足时代,发展生产;产能过剩时代,盘活整合资源,特别是要盘活整合优质资源。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扶贫工程是国家的政治任务,健康消费是国民健康的基础,三者都是全局性的具有巨大能量的目前处于弱势的优质资源。

生态扶贫健康消费,就是从生态文明事业的高度,将扶贫工作与生态农业,与健康消费结合起来,纳入生态文明体系之中,形成合力,发挥1+1+1>3>5>……的效果,在生态农业、脱贫工程、健康消费互助共赢的基础上,带动我国经济走出困局,推动我国从线性模式向生态文明彻底转型。

生态扶贫的特点

1.消费重点。

将扶贫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从生产端转向消费端。

在城市的社区、机构、学校、公司、事业单位等建立生态扶贫基地,重点解决生态产品的销售问题,以带动生态农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双向扶贫。

生态扶贫不是单向救助,而是双向扶贫,互助共赢。在帮助农村生产者经济脱贫、环保安全的同时,帮助城里人“生态脱贫”。

从生态角度,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家家都是贫困户。

3.支持行业。

当前的贫困,除了需要救济的特殊人群,主要是发展模式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

农业是全国人民饭碗的基本保证,其价值却被大大低估。生态农业是弱势中的弱势。

生态扶贫不是对贫困者的个人救助,而是对生态农业进行支持。

4.群众参与。

发展模式的转换,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与积极参与。

生态扶贫关系到千家万户,是大家的事,决不仅仅是政府的事。群众一定要成为扶贫工作的主人翁,形成社会的广泛动员。

5.公平交易。

避开恶性竞争市场,引入熟人市场模式,参考单位对口扶贫的成功经验,建立以生态文明理念(天人合一、社会和谐、身心健康)为指导思想的以健康安全为最高目标的良性市场,实现公平交易。

生态扶贫能否成功,关键在市场环境。

生态扶贫需要良性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扶贫能否成功,市场很关键。我们目前的市场环境非常恶劣。

1.劣质食物严重过剩。

导致生产者相互残杀,竞相压价,造成一种假象,使消费者误以为食物就应当低价。

2.社会诚信大面积崩溃。

加上信息严重不对称,致使消费者极度恐慌,不敢相信按质论价,被迫选择质劣价低产品。

3.食物市场定位失当。

食物产销是比教育和医疗更为基础的、关乎国计民生的事业,社会安全的基本保障,不宜恶性竞争。

都是市场惹的祸!

现行农产品市场,是一个以GDP为最高目标、为化学农业服务的信息高度不对称、诚信极度缺乏、责权利严重错位的恶性竞争市场。

第一,价格极不合理。

在恶性市场中,产品价格并不是按照经济学原理围绕价值波动,而是与产品价值严重背离。一个壮劳力在家种地一年,收入不如进城打工一个月。恶性市场不承认农业劳动价值,生产者不可能为市场生产安全食物。

第二,信息极不对称。

食品属于“信任品”,安全第一。消费者需要知道生产者、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是否靠谱(三靠谱)。恶性市场,风险信息高度不对称,消费者比较容易得到的信息,主要是食品的价格与色香味形,而最重要的关乎消费者身家性命的安全信息,却很难搞清楚。

第三,诚信极难建立。

诚信需要有长期的交往,时间的考验。恶性市场,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陌生人之间的、偶然的、随机的、一次性的金钱交易,信任很难建立。城里人给乡下人造假,乡下人给城里人下毒,就成为恶性市场的常态。

第四,责任极难到位。

责任到人是诚信的制度保证。恶性市场普遍实行“第三方机构担保”,并不从事生产的商超、农贸市场、认证公司等机构,为产品质量担保。不仅因环节过多,责任很难落实到人,更重要的,这些机构是在为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做担保,法律责任与实际担当严重错位。

恶性市场是绞肉机,无论好坏优劣,都绞在一起。劣币驱逐良币,危机向弱势群体转嫁。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制造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恶性市场,生态农业无法良性发展。

互联网+农业?

为解决销售难,政府主管部门、商家、主流专家和生产者,想了各种办法,近年合力推出“互联网+农业”,他们认为“电商”是突破农产品销售瓶颈的灵丹妙药。

事实表明,一哄而起遍地开花的电商,不仅无法解决农产品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问题,还加大了安全信息的不对称性,加剧了消费者的不信任感,且为生产者与商家逃避质量责任,开了更大的方便之门。

另辟蹊径,走生态文明之路!

为避免化学食物毒害,本世纪初以来,一批有识之士,生态农业的先行者,开始探索如何克服恶性市场弊端,走生态文明之路。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建立起一批以诚信交往为基础,以保障食品安全为最重要内容,由本地消费者、生产经营者、专业人士等为主组成的跨越城乡的互助共赢的“生态社区”。

生态社区也称为“新熟人社会”。它不同于传统的“熟人社会”,是有志于生态文明(生态农业、生态环保、食品安全、健康生活等)建设的各界人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利用现代通讯、交通与物联技术,通过既有熟人关系的不断扩大(陌生人熟人化),建立起来的开放式的“熟人社会”。

遍布全国的生态社区,有如雨后春笋

生态社区形式多样,主要有:以生产者为主导的生态会员群,以消费者为主导的生态产品团购群,以销售平台为主导的生态农夫市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与运行规则。

1.信息对称。

尽管参与者之间有一定空间距离,但通过考察、互访、座谈、联谊、体验等参与性活动,长期交往,成为比较知根知底的朋友,较好地解决了信息对称问题。

2.价格合理。

尊重认可农业劳动价值,生产者获得合理收益。良币驱逐劣币。

3.诚信交往。

食以安为先,安以信为本。价格合理、信息对称、利益一致、长期合作,信任得以实现。

4.责任到位。

生态社区实行“自我担保”模式,生产者以个人信誉为自己的产品做担保。谁的娃娃谁抱走,谁的责任谁承担!

生态社区实行良性市场规则,生产消费以生态健康安全为最高目标,公平交易,克服了恶性市场的四大弊端,成功地解决了产品销售瓶颈问题,实现了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

生态社区的优势

1.彻底抛弃了狼与狼利益对立的零和游戏模式,建立起人与人的生态互助共赢模式,大大降低了参与者的生活成本和风险,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安全度。

2.资源共享,不仅解决了信息对称问题,还克服了个人专业与知识的局限,取长补短,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3.形成合力,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维护合法权益,改变了消费者生产者力量分散不断受气的格局。

4.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高效率的自我纠错机制,如果有谁在生态社区搞零和游戏,很快就会被抛弃。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生态社区的成功就在于,它是以消费者和生产者为主导的市场,而不是消费者被误导、生产者被打压的市场,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一致,真正实现了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

生态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建并加入生态社区,是最佳选择。

对于生态生产者来说,在社会诚信大面积崩溃、信息严重不对称、劣质产品充斥、消费者如惊弓之鸟的恶性竞争市场,很难生存下去。生态农业的价值,只有在生态社区中,才会得到真正承认。

对于消费者来说,如要保障食品安全,就要参加生态社区,除非全部自己生产或有其他特殊来源。只有在生态社区,消费者才有可能恢复自己的天赋第一人权——对食物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低风险高品质生存共同体

生态社区(新熟人社会)是我国生态文明先行者,为推动生态文明事业,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生态健康生活方式,继承中国传统乡土熟人社会与近代、当代乡建实践的文化精神,借鉴社会生态农业(CSA)经验,通过“陌生人熟人化”,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社会模式。

生态社区,是参与者在高风险、低质量的社会环境中,共同创建和维护的低风险、高品质的生存共同体。

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历史突破

生态社区的产生,是中国生态文明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有如当年的红色根据地,生态社区是生态文明先行者在恶性市场、GDP世界白色化学污染环境中,创建的生态文明的绿色根据地。

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将生态社区新熟人社会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推广到全社会,实现生态农业从小众向大众的历史性突破!

政府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协同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更好引导农业生产、优化供给结构。

我们要破除对恶性市场的迷信,充分发挥良性市场的作用,更要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引导、调节与保障的作用:

1.搭建平台。帮助生产者与消费者建立良性市场,公平交易,抑制与打击恶性竞争。

2.严守红线。在保护生态前提下支持农业生产。

3.积极引导。政府创造条件,制定“绿色消费支持脱贫”方案,宣传动员引导城市消费者,以购买生态产品的方式参加扶贫工作。特别是要动员本地区政府公务员,带头按照合理价格购买。

突破生态产品销售瓶颈

推动生态农业良性发展

实现生态健康理想生活

谢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田畔科学网博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