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两型发展之路 谋县域破解之策
两型社会建设与县域发展
——第四届“湖湘三农论坛”在衡阳举行
蔡力峰主持,黄建国致辞,李周、宋亚平作主题报告
为深入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实施,建立健全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第四届“湖湘三农论坛”于2011年5月14至15日在湖南衡阳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基层实践工作者和农民代表共计300多人,就“两型社会”建设和县域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届论坛由湖南省新农村建设促进会、衡阳市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湖南省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湖南省农业厅、湖南省林业厅、湖南省水利厅、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华大学、衡阳师范学院共同主办,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衡阳市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衡阳县人民政府、衡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南乐为新技术实业有限公司承办。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第四届湖湘三农论坛组委会主任黄建国致开幕辞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力峰主持开幕式。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第四届湖湘三农论坛组委会主任黄建国致辞,衡阳市市委书记张文雄致欢迎词,衡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蒋功勋作衡阳市新农村建设情况介绍,衡阳县县委书记肖顺生介绍衡阳县县域发展经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朱有志宣读获奖论文表彰决定。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刘宗林主持了主题报告会,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周、湖北省社科院院长宋亚平做主题报告。此次论坛共收到1000余篇参会论文,组委会组织专家对参赛论文进行了评奖,评选出特别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论文奖若干名,大会对获奖作者进行了颁奖。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力峰主持开幕式
衡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蒋勋功介绍衡阳市新农村建设情况
中共衡阳县委书记肖顺生介绍衡阳县县域经济发展经验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朱有志宣读获奖论文表彰决定
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第四届湖湘三农论坛组委会主任黄建国在致辞中指出,“湖湘三农论坛”已经发展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特色明显、规模宏大、影响广泛的品牌性“三农”论坛,实现了“用基层视角反映真实问题,用专家智慧解读三农难点,用决策声音描绘政策走向,用民众呼声促进科学发展”的论坛宗旨。
他指出,“两型社会”建设的主战场在县域。县域是国家的基本单元,我国县域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5%,人口占全国的70%,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50%,县域发展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大局和社会安定和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湖南推进“四化两型”战略,重点和着力点在县域,最大的难点也在县域。特别在湖南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加快县域发展,推进县域“两型社会”建设,以此来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为经济转型寻找有效的突破口,为经济加快发展寻找新的发动机。这是新形势下推进区域发展的理念、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的新战略、搭建科学发展平台的新举措。第四届“湖湘三农论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为目标,通过主题报告会和分论坛讨论会,对“两型社会”建设与县域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与会者普遍认为:
县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主战场。中国是农业大国,如何协调发展以县域为主的广大农村,事关科学发展大局。当前,农村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加快县域“两型社会”建设显得尤为紧迫。实践表明,县域正在逐步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主战场。县域建设的着力点是要加快“两型”县域经济建设,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依据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减少资源消耗、控制环境污染,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促使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
新农村建设是“两型”县域的有机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需要更新资源利用理念,要采取“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新理念,用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来设计农村的建设模式,以实现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在“两型”县域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彰显。促进农民的非农转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正确处理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村中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规划,提升农村社区的服务功能,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手段;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差距,不断增进和提高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和发展水平,不断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进程,是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
现代农业是县域经济增长的新源泉。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现代农业的实质不只是在农业中运用新的农业科技、扩张农业生产规模边界、提高农业的社会化程度,关键是在于其功能的拓展。通过技术、形态、组织、结构等方面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不仅要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更要提高发展质量。县域经济增长不仅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而且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泉。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农业机制,让市场与政府分工与配合,促进生态环保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优质、高产、高效、高就业的现代农业发展,再造现代农业功能,是县域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城乡一体化是县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社会形态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当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城市与农村逐步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使城乡居民能够共享现代文明。县域是农村与城市连接的焦点,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在县域,县域城镇化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融合的纽带,是承接大城市的辐射与带动、吸纳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村现代化的主要依托。因而,县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县域发展的未来在于实现城乡融合。
劳动力流动、金融发展与土地制度创新是“两型”县域发展的内在动力。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主要是由该区域中的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由工业化与城镇化导致的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不仅改变了农村中的人地比例,改变了生产要素结构,而且改变了农民的技术知识结构,累积了农民工的人力资本;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通过创新金融体系,降低经济主体的交易费用,是建设“两型”县域的重要保障;土地是县域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建设两型县域的有效手段。因此,发展城乡一体的金融、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保持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自由流动,促进生产要素和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是推进县域两型发展的内在动力。
水利建设是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水利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基础,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人为本的重要保障。当前,在县域两型发展中,旱涝两灾频发严重影响到县域的和谐发展。因此,在两型县域建设中,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水土保持工程投入力度,加强河道生物工程建设,以改善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加强县域水利基础建设之时,还必须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支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提供基础保障和物质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周研究员作题为《“十二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若干战略问题分析与思考》主题报告
【李周所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代表作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改造中国传统农业》等,是国内研究农村环境经济和发展经济方面的权威学者,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全国知名农村改革家、原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委书记、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亚平教授作题为《农业,说声爱你不容易》主题报告
【宋亚平院长既是一个勇敢的改革家,又是一个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1999年出任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区委书记,推进了影响全国的“咸安政改”,“咸安政改”以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改府职能、改变传统领导方式方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的改革开放举措,相继推行了五保合一、两推一选、干部打工等十四项重大改革措施,对中国农村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4年任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2009年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荣获“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农村人物”、“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等殊荣。】
“湖湘三农论坛”由湖南省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发起,每年举办一届的三农问题学术盛会,已分别在湖南长沙、常德、邵阳举办了三届,为党委、政府提供了有意义、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为“三农”国家解决问题献计献策,赢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同,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