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1日,“2021广东乡村振兴高端论坛”在暨南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在广东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召开,由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承办。论坛邀请政府、学术界、企业界代表,共同讨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如何发展特色农业、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等重要议题。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联合国增强营养运动领导小组成员樊胜根以“乡村振兴的国际比较”为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以下内容根据樊胜根教授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从国际的乡村发展来看,美国采用了乡村一体化发展的策略,但农村空心化严重。欧盟把农业生产补贴改成农业收入制补贴、环境补偿、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的基金。缺点在于投资成本过高,远离大城市的乡村人口流失。法国重视保护环境,乡村环境优美,但农民利益团体力量强大,通过影响公共秩序的方式反对一切不利于农业和农民的政策。日本发展合作社、农协等,但农业人口不断锐减,农村老龄化很高,劳动力短缺。泰国在乡村治理上有特殊之处,它是完全是一个由下而上村民自治的系统,村民里面有营养、健康、教育各方面志愿者,对乡村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目前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这些经验和教训给我国乡村振兴带来的启示是,首先,实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将乡村经济构建为城市经济的平等发展伙伴,政治上、制度上的惯性必须要打破。其次,强调全球视角,许多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都在学习中国的做法。所以我们做的时候也要全球视角,一方面向其他国家学习,一方面把我们的经验跟其他国家进行分享。
国际视野下助力乡村振兴,需要五个方面的基石。1.就业。产业振兴需要高端的、收入比较高的、年轻人愿意干的职业。2.赋权。要让整个社区的人员共同参与、普遍获益,包括女性,尤其是女性。3.环境。乡村提供生态服务为国家的生态环境做了贡献,应该在资金分配、资源分配上得到照顾。4.能源和技术。乡村可以为产生太阳能、风能提供场所。5.适当的顶层设计和具体规章制度。必须要顶层的机制,通过农村领导小组把整个系统、生态、环境、健康、金融都纳进来。制定适当、可预测的法律法规,适当的农村组织结构和问责制度。
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第一、技术创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充分利用、创造多元的技术,兼顾社会、环境、粮食安全、营养安全的需求。第二、政策创新。转型我们现有的补贴政策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尤其是增加小农收入或者非农就业这方面的投资;重视互联网等技术对农民的影响,农民除了要能够接到互联网上之外,要能接收好的内容,并且要有能力利用知识改变他的生活方式。此外,要增加促进农业农村统筹发展的补贴,增强农业食物系统转型向营养健康、绿色环保的补贴。第三,全球视角的制度创新。一个是缩小农业领域的性别不平等,关注女性的土地权、教育、营养、对财政、金融各种各样服务的获取等;一个是促进有效的治理,从中央到地方都要有一个协调乡村振兴的部门,需要纳入环保、健康,财政等部门;打破由上而下的传统方式,打通由下从上以及横向关系。还有就是土地制度的创新。第四,重视社会保障。社会上有很多人很难在短期之内进行获得足够收入的经济行为,他们需要营养、健康、住房等各种各样的保护。有很多证据显示,这种保护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联合国增强营养运动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