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回老家过节,饭后没事到村口听村里人闲聊,因为过节,村里很多出门的人都回来了,所以他们正在讨论张三回来还带着对象,李四都快三十岁了还没结婚,这不正是我们常说的剩男剩女的话题吗?
大龄青年结婚难似乎是很普遍的现象,就拿家乡陕北农村来说吧。有大龄儿子的,整天托亲戚朋友介绍个儿媳妇,有大龄女儿的,还不好意思开口,干着急。为什么会出现结婚难的现象呢?如果说男女比例失调,那为什么女孩子也有很多快奔三了,还没结婚呢?
在我看来,现在年轻人结婚难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物质化过于严重。父辈结婚的时候,基本是蝴蝶表,缝纫机,自行车三大件,随便箍两个窑洞,拉个驴车就娶回来了。现在结婚,彩礼,零花钱,衣服钱,金银首饰,小汽车,县城买楼房,样样不能少,特别是2010年以后,结婚开销一年比一年高,到现在,娶一个媳妇,零花钱和金银首饰基本在10-15万,房子付首付15万左右,车子8-10万,这样下来,需要花40万左右。对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来说,一家人不吃不喝多少年才能攒够呢?近年来,经济发展确实不错,但始终是少部分人富起来了,大部分还在温饱线徘徊,40多万的开销,对农村人来说,够呛。村里一户人家,娶了个儿媳妇,欠近30万高利贷,老两口待不住了,只能出门打工,但打工微薄的收入,只能支付利息,这债是真的还不完了,想想都心酸。
其次,攀比成风。按理来说,女孩子结婚不要彩礼,房子,车子,但现在很多女孩子却为找对象的事发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的年轻人基本都在城里打工,上班,女孩子的思想观念也和过去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相对落后,社会保障不健全,生活条件较差,“见过世面”的农村女孩子骨子里已不再将农村当成归宿,总是和城里条件相对好的人攀比,导致农村青年女性资源稀缺。造成这种情况与我国快速的城镇化有关,与我国长期存在并未根本解决的城乡差距有关,更与新的时代公民择偶观念息息相关。
最后,传统观念的缺失。现在给一个儿子结婚相对来说好一点儿,两个儿子比较吃力,三个儿子或以上,就非常困难了。女方家都认为,儿子多了,老人靠不上。都想结婚后把一切抛给老人,甚至连孩子都不管。在以前,结婚后,女方就相夫教子,过光景。现在一结婚,住楼房,开小车,没事还爱打打麻将,男人在外面挣钱,女人在家花钱,甚至花着花着就绿了的情况也很多。
农村依然是我国的主体,农村结婚难不应该听之任之,不应该像调控市场那样完全交给“市场”,应该从政策层面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控。将更多的优惠政策向农村倾斜,发挥广大农村的资源优势,让农村的收入和生活品质真正提升;要纠正“城镇化就是扩大城镇规模”的误区。真正的城镇化不仅是农民“获得城市户籍”,更应该是农民的真正“市民化”,让进城的农民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让不离乡在农村创业的村民获得市民一样的生活品质和城市保障;要加强对农村教育投入,大力开展科学技能和知识培训,让“文化”改变落后农村的面貌同样是根本之道。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陕北印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