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农村有必要把以前的大喇叭响起来吗?

[ 作者:山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18 录入:实习编辑 ]

作为80后的我们,虽然没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大喇叭天天广播政治理论的那个火热年代,但成长在90年代的我们也曾感受到过大喇叭带来的震撼。那时,每天清晨村里的大喇叭音乐一响起,人们听着那旋律强劲的音乐声,下地干活精神倍儿爽,干起活来特别有劲。尽管村里不再用大喇叭来宣传政治口号和相关政策知识了,但偶尔也会用大喇叭通知人们到村委会开个会啥的,所以个人感觉那时的人们特别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后来随着电话的开通,电视机的普及,大喇叭似乎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人们要通知开个会相互电话告知一下就行,要了解点政策知识,看看新闻便知晓。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的不断介入,大喇叭被村长从那高高的树杈上取了下来,从此那个曾号召人们集体劳作,鼓舞人们斗志,让人们了解外界的大喇叭便尘封于村委会那发黄的柜子里,再未见过天日。

缺失了大喇叭的农村,人们似乎总感觉生活少了点什么,一切总那么平静、寂静,整个村子都沉寂在死气沉沉的安静之中,毫无半点生气。没有了大喇叭的村子,偶尔响起最大的声音,恐怕就是有人去世了的哀乐声,以及逢年过节、结婚过寿、起房盖屋、驱鬼跳神时的鞭炮声和烟花声,另外可能就是人们高声喊着的赌博口号声了。而在这样静谧的环境中的人们,精神越来空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流俗”,再也感受不到曾经的那份凝聚力了。

确实,曾经的大喇叭让人们的心凝聚在一起,每天都在忙碌中盼着大喇叭的响起,听听又有什么新政策出台了,看看谁家有出啥幺蛾子了,村委会的钱又用到哪里去了……,大喇叭在那时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盼望着大喇叭带来的新鲜感,在这种聚焦的盼望中,虽然劳动很辛苦,但精神生活很充实。而现在的生活却是家家都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屋里,只有外出劳动时寒暄几句,要不就是大家聚在一起炸金花、打麻将、斗地主……,生活极其单调,娱乐极其匮乏。

没有大喇叭的农村是安静的,但却安静得有些让人后怕,人们的集体活动少了,村民大会开不起来了,凝聚力不在了,伴随而来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冷嘲热风,自私自利,勾心斗角。因此,农记认为在现在的农村重新把大喇叭响起来还是很有必要的,也许我们可以不用通过大喇叭获取知识,聚集联络,了解村务,但大喇叭在除了其特有的传播功能以外,给人们带来的却是鼓舞斗志的精神生活,凝聚人心的外在呈现。

为什么说大喇叭的重新响起很有必要呢?原因有三:

其一:现在很多地方的村子都实行了合并,村子比以前更大了,地域更广了,人口更多了,事务更杂了,要求更高了,工作更难做了。面对新形势的农村工作和合并后的新村子,怎么能把大家紧密的团结在一起,让人们更加了解村委的工作,带领大家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召集群众参加村民大会,有时候用手机联系还真没有大喇叭来得方便。

其二:虽然现在的村两委工作也许在村务、党务公开之上的渠道更多了,但是作为一个分散型居住的农村,没有谁会无事天天跑到村委会去瞎逛,看你村委会公开的那些乱七八糟的杂事。在这种长期没人关注村务的基层政务环境之下,带来的是村民对村两委的误解,纵容村干暗箱操作的胆子。如果真有一个让人时时关注村务的大喇叭的存在,不仅会鼓舞人们的斗志,更激发人们参与公共管理、集体生活、发展生产的热情。

其三:现在的大喇叭虽已失去了原来的特有功能,但如果我们稍加改变一下传播内容,在增强人们技能的同时也能凝聚人心。现在的知识传播途径很多,人们可以通过手机、通过电视、通过电脑、通过书籍了解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文化技能,但是普遍的村民每天用于了解这些知识的时间很有限,就算政府在村委会建设了远程教育、农家书屋、道德教堂等等公共学习场所,但这些似乎都形同虚设,没有几个人去听、去看、去了解。就算有那么几个人去参加了,但其传播的覆盖面仍然有限。如果有了大喇叭,我们可以每天定时播放一些农技知识,讲讲国家大政方针,说说村两委工作开展情况,让村民在一边干活的同时还能学到一些知识。另外,若村里有谁过生日啥的,给人家放放生日歌,让他也能找到存在感,这样是不是就能把人们的心凝聚到了一起呢?

所以说,大喇叭在消失的那几年,人们很不适应,在缺少大喇叭的这些年,人们的生活很枯燥,战斗力没了,凝聚力没了,最后,人心散了。真心希望村子里有个当初的那种大喇叭,让我们找回一起拼搏奋斗的那种生活存在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农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