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产业扶贫让群众害怕,那是源头出了问题

[ 作者:李江川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12 录入:7 ]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产业扶贫正成为不少地区从“一次性扶贫”迈向“可持续性扶贫”的首要选择。不过,《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在贵州、宁夏、河南等地的贫困地区蹲点调研发现,基层在落实产业扶贫政策过程中,由于缺乏调查研究、作风不实,个别地区产业扶贫扭曲走样,产业发展随意性大,缺乏深加工等产业链配套,一些制约产业扶贫发展的关键节点还需加大破题力度。记者在当地采访发现,尴尬的产业扶贫现状甚至让部分基层干部一听产业扶贫就头大,群众一想到产业扶贫就害怕。(《人民网》9月9日)

产业扶贫按道理来说应该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那毕竟代表着国家向基层民众的政策、资金倾斜,代表着摆脱贫困的希望,然而,产业扶贫在某些地区却让扶贫干部头大,让群众害怕,这不得不说是个绝妙的讽刺。本来是一个对贫困地区的福利政策,到最后却成了某些领导干部“还大喜功”的政治作秀。究其根本,还是产业扶贫项目的源头上出了问题。

产业扶贫,关键要有一个好“班子”。一个好班子,就是要有一群带队伍的人,也就是一个优秀党支部。“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不少边远贫困山区的需求尤为迫切。”说明党支部在带领群众脱贫过程中重要性,他们熟悉当地的经济环境,懂得基层最需要什么,最缺什么,这是将扶贫项目做细、做强的根本保证。

产业扶贫,还得有一个好“军师”。好军师则是指能够宏观把握项目的行家里手,可以是科研人员,可以是企业家,在扶贫项目从初级产品到深加工,从产业园区到销售渠道都要有深入的研究和考察。才能确保扶贫产业在操作中“不变形”、“不走样”。

产业扶贫,应该有一个好“团队”。在扶贫过程中,政府是指导者,贫困群众是践行者,两者要相互支持,相互理解。贫困户参与度低,不能出现“有政府决策没有群众意愿”“有项目没有贫困户”等现象。

最后,扶贫工作从执行之日起,就应该建立相应的督查机制,项目操作,项目成熟之后的不定期巡查总结。只有在项目蓝图一展开的时刻就全线跟踪,时时监控,才能保证在项目论证、项目调研、项目落地、项目成熟等各个步骤稳扎稳打,取得实效。

作者地址:绵阳市红星街98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