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早上7点30分,一群人集合在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城万家惠超市门前。他们结伴而行,驱车近两小时前往素有“海南小西藏”之称的王下乡上班。五个工作日后,他们再结队返回县城。
他们,是昌江王下乡的基层干部,长年累月守护在3200多名黎族山民身边。
一个经常“失联”的山区乡镇
山海云雾,悬崖峭壁,清水涟漪王下乡。
在海南人眼里,地处大山深处的王下乡是个神秘的乡镇。茂密森林形成的天然屏障将这里“隔绝世外”,有的村民甚至从未走出过大山。
昌江县2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9个在王下乡。48岁的王下乡书记吴成元记得,刚上任时他驱车路上几近崩溃,碎石突兀的山路盘绕环转,车子稍有不慎就可能跌落悬崖。
工作四年多,46岁的王下乡副乡长卢以斌早已熟悉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只要遇上台风雷雨天气,便会断水、断电、断通讯,变成一座‘失联’的孤山。”他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2011年9月,海南岛连续遭受“纳沙”“尼格”台风袭击,王下乡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当时,全乡26名党政干部,除了6名女干部留在乡政府值班外,其余全都下到13个自然村检查。
两人组成一个小分队,行走在漆黑的夜里和没膝的水里,手机没有信号,干部们彼此“失联”。
卢以斌与队友走散了,当他走到通往洪水、钱铁两个行政村必经的明望桥时,洪水已将桥梁冲断。返回还是前行,一番思想斗争后,卢以斌选择了前行。因为前方,还有1400多名老百姓。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卢以斌仍有些后怕:“洪水已漫过半腰,刚刚抬起腿,鞋子就被洪水冲走了。”一周多后,当他再次见到妻子时,忍不住泪流满面。
那个晚上,爬泥坡、走山路,5公里的山路,乡镇干部们走了3个多小时。当他们抵达大炎村委会浪论村时,黎族村民们没有想到“上面”还会有人下来。
“第一要务便是保证黎族山民生命财产安全,及时向上级政府汇报灾情。”吴成元说。
多年下来,乡镇干部们和黎族山民打成了一片,纯朴的山民也早已将他们视作亲人。
教育扶贫让孩子们走出大山
王下地处偏远,全乡贫困。2015年昌江县农民人均收入已破万元,王下乡人均收入只有4150元。这里每天只有一班公车通往县城,来回一趟需要一整天。
年年扶贫年年贫。当地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乡镇干部给村民送去鸡苗,希望村民养鸡致富。但是,因为老百姓缺乏致富意识,小鸡很快就被杀了吃掉。
这样的尴尬局面让昌江县和王下乡干部们体会到,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教育。因此,昌江开始探索教育移民扶贫的路子。
2006年,王下学校271名初中生整体迁到昌江县民族中学就读,实行“三免一补”的寄宿式教育。“这在海南省首创了‘教育扶贫’的新模式,让山区学生跟县城孩子享受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王下乡乡长吴相怡告诉本刊记者。
然而,由于“读书无用论”、重男轻女思想在农村仍然蔓延,部分黎族姑娘不得不放弃求学。分管教育计生工作的副乡长林克爱每年都要上门拜访,劝说她们参与“教育扶贫”。她还积极奔走,为王下的黎族姑娘求学募集社会救助。
三派村的韩玉英是教育扶贫的获益者。过去,这个黎族女孩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昌江县城。如今,她不仅在琼海求学,更有机会参与学校在广东组织的见习培训。“要不是林克爱大姐的帮助,我可能至今都没有机会走出大山。”韩玉英说。
教育扶贫成果丰硕。2013年,王下乡诞生了第一位考取一本的大学生。十年来,共有78名王下学子先后走进全国高等院校。
大山有情苦变甜
对王下乡干部来说,最难熬的是夜晚来临,与孤独为伴。这里没有饭店、理发店、茶铺,唯一的小卖部隔几天才开一次门,休闲娱乐场所更是无从谈起。
“心里当然有落差。”天津科技大学毕业的李学智说,他本身是农家子弟,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海南,原以为能很快适应,没想到王下乡条件这么差。
林克爱刚来王下时,孩子不满六个月。五年的时间里,她长期与家人聚少离多。“我爱人也在其他乡镇工作,我们能够互相理解。唯一愧对的就是孩子。”
大山有情苦变甜,艰苦的条件也让干部们结下了深厚情谊。卢以斌练就一手好厨艺,经常用有限的食材变着法子给大家换口味;林克爱则以“过来人”的身份“教导”7名仍旧单身的同事如何追寻爱情;李学智时常讲述生活趣闻博大家一笑……
“不想回机关是假的,但都回机关谁又在乡镇呢?”90后许海佳说,我们彼此已成为亲人,在这里工作能感受到一份简单的快乐。
新的一周来临,王下乡的干部们再次集合,朝着那个“失联”的乡镇出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华网海南频道 2016-08-08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