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邓秀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家看到我们国家的农业有几个巨大的变化,一是供给充足、类型多样、品质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多样性方面,可以说琳琅满目。另外,最近几年,过去一些农产品有季节性概念,现在基本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得到,特别是园艺产品,蔬菜、瓜果,不分地域,不分时间,这是农业科技的进步。值得指出的是这里面也有贸易的发展,国际农产品的交换增加了多样性。从宏观讲,是老百姓的口福,到市场上可以看得琳琅满目的农产品。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总体比较平稳,园艺产品价格上升稍快,大宗农产品价格比较稳定。
您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建议或思考?
邓秀新:农产品既是老百姓每日所需,也是国家的战略物资,无粮不稳。因此,农产品的稳定供给是我们国家一直非常重视的大事,过去省长抓“米袋子”市长抓“菜篮子”,那时候是供应不足,现在慢慢大家感觉到,特别是近年来,粮食还在减少种植面积,是科技起了作用。对消费者来说,一是希望供给均衡,或者说是供给稳定,二是类型多样,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三是农产品的安全问题。从生产者来讲,衡量一个农产品的好与坏,除了消费者关心的问题以外,还要低成本、高品质、环境可持续,这是对农业的基本要求。
这次两会,您最关注哪些问题?
邓秀新:第一个是科技,农业科技的均衡发展。我本人的专业是做园艺方面研究的,多年来,我一直给有关部门建议。过去,具体讲就是上世纪,我们关注大宗农产品较多,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关注粮棉油,那段时期越关注粮棉油,我们越吃不饱,什么原因呢?不是多样化发展,不是全面的农业。到后来,养殖业逐步发展起来,各种水果蔬菜发展起来了,水产也发展起来了。目前,农业科技发展也出现了不均衡、不平衡。具体来讲,大宗农产品国家相对投入相对多一点,小作物国家投入相对比较少。另外,从区域来讲,我国中西部的农业科技和农业的科技队伍相对东部来讲比较弱,区域不平衡。目前,我们国家中西部农业占的比重比较大,促进中西部农业科技的发展十分重要。
第二是农业布局问题。过去 “不够吃”的问题比较突出,全国都来抓粮食。但是,今天到了一个台阶,进入新时代。我们有能力进行农业布局优化了——即供给侧改革问题。现在我们供需基本平衡,再谈它的优化布局,具体到农作物就是适地适种,用最适合的土地种植最合适的作物,这样才能产量比较高、成本比较低,另外,少用农药,生产的农产品能达到上面讲的要求。
第三是农产品结构问题。从结构角度分析,市场在变化,人们吃大米在减少,吃肉食类食品增多,园艺产品量在增加。到城市,特别是城里面的成年人,选择肉、米饭或者面包的量相对少,选择杂粮、水果、蔬菜的数量增多。这些看得到的变化告诉我们,要满足今天消费者的需求,结构要优化,农产品种类和结构要围绕市场进行优化。
还有一个大家比较关注的,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我们是供给不足,吃不饱,要解决温饱问题。当时我们用一些技术来追求高产,能源消耗比较大。另外,为了高产,在病虫控制方面,农药使用也比较多。近年来,我们在逐步改变,减农药,减化肥,回到一种自然生长,朝着安全、自然、有机的方向发展。吃就要吃好,吃得安全,吃出健康。
从长远来看,农产品特别是园艺产品的供给,更多要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例如,水果总觉得甜好吃,口感好。但我国大约有10%的人有血糖高的问题,不能吃那么甜的东西,怎么办?从品种培育和栽培的角度,能否生产一些味道很鲜、口感好、水分很多,但是含糖量比较低的品种呢?完全是可以的,我们正朝着满足不同人群需求方向去努力,去发展。另外,还有一些强化食品,比如最近我们也育出一些品种,在柑橘里,含番茄红素,番茄红素对人体健康有益,进入人体转化为维生素A。我们培育了几个含番茄红素的柑橘新品种。因此,未来,农产品将朝着强化某些营养成份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领域,您比较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
邓秀新: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每个人都可以对教育进行点评。作为高等院校的老师,我认为,国家实施的“双一流”,目的就是让中国高校和中国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现在,高校特别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个质量,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培养出一个人,应该具有什么内涵?怎样才算“高质”?
当今,我们培养出的学生,首先应该有爱国的情怀,对国家的责任,内心还要有对国家的自信,这是基本的思想素质。因此,我们要求学生的素质,一是人文素质,二是专业素质,要有交流能力。大学的质量,一个是学生的质量,另外是师资的质量,师资质量不高也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
对于教育,我们也深深感受到,特别是专业性比较强的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自己的内功外,同时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如学生的实习问题,如果社会不支持就非常难完成一些教学环节。我曾经在人大会议上提过相关建议,一个实习生进入企业后,需要有人带,还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安全问题等,部分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实习生。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其他国家的做法,国家在制度上给予支持,在接受实习生的工厂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或补偿。
刚才您也谈到国外的一些好做法,有什么好的经验能够借鉴吗?
邓秀新: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更多学习德国,德国是通过一些法律实现的,只要是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接受大学实习,还有一定数量的要求,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减免,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培养人不光是大学的事,从一个小孩到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家庭不负责任无法完成,同样,社会不支持,也很难完成。这充分说明一个人才的培养,除了大学要尽本分和责任以外,社会也要共同努力。包括刚才讲的专业能力的锻炼,社交能力的锻炼,各个方面,还要社会、社区来共同关注和支持。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以前是大学送出国了,这两年到高中甚至小学就送出国了,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邓秀新:我认为出去读书,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正常现象,就像欧美等国家,他们的孩子很多也在别的国家受教育。但是,是不是适合每个人呢?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发展很快,但我国大学和国外一流大学相比,还有差距。不管是师资水平、师生比、投入强度等都还有差距。一些条件好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国外受教育,这无可非议。但另一方面,也有对我们自己的教育不了解,片面,不自信的情况,盲目认为,什么都是外国好,这也是一些父母不了解国外教育的表现。平时,也有家长朋友会问我们,我的孩子是现在出国出去读大学好,还是读完大学再出去好?我们会很客观地给出建议,对于年轻一辈要增加交流的能力,或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去体验去成长,我认为是有用的。为什么呢?中国在与世界接轨,无论到世界哪个国家,我们的大学生如果没有交流能力,对语言不了解、文化不了解,你怎么走出去?如果要走出去,为什么不能在那边读书呢?
当然,还有一些是比较盲目的,总觉得送到国外去什么都好,有些太小送过去,我个人认为要慎重些。我相信,我们国家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建设,水平上去了,外国学生也会慢慢到我们这儿来,有来有往,这种交流是正常的。就像在我们学校,有500名留学生,其中480人是读博士或硕士的,来源非洲的、亚洲的学生都有。
您觉得现在我国要建造世界一流大学,是不是重点院校之外的高校也要通盘考虑?
邓秀新:从一个普通高校老师来讲,古人讲“有教无类”,不是上一流的学校才能成才,也不一定只有211、985的学校才能培养人才,只要是学校都应该被重视。每个学校的专业可能不同,但培养的人才均要进入社会,一个学生的国家责任、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是相同的。只是这所学校可能是综合性大学,学的知识更深一些,另一所大学是职业性的,更侧重动手能力,社会也不是只要求一个层次的人才。国家重视的不仅是985、211、“双一流”,是希望全面发展。其实,教育部正在做,各个省也正在加强自己学校的建设。从一个国家来看,如果没有一定的重点或者保证一批重点,就没有带动作用,我们需要这个带动作用。中央提出要建设“双一流”大学,并不是别的学校就不重视了。
现在教育已经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您怎么看这样的现象?
邓秀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家越发展,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在整个社会中,教育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会涉及到,受教育者可能也是施教者。每个家庭,只要有孩子,就会考虑到哪上幼儿园等问题,教育话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现在,我们财政开支里面,最大的一块就是教育,也反映出这是大家关心问题。
正因为这样,今天觉得滑冰很重要,就在中小学上滑冰课,明天写字很重要,就上写字课,这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应该鼓励学校在基本教育功能以外,特色教育方面存在差异化。如在湖北可以开设黄梅戏的选修课。在河北,可以开设河北梆子选修课等。没必要全国去学,因地制宜地开始选修课。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民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