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地瓜,那个时代的饥饿与营养

[ 作者:李民增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31 录入:实习编辑 ]

地瓜,老家人习惯叫山芋,也有人叫地瓜。过完年,农历正月底二月初,家家都在土炕上头腾出(空出)一块地方,铺上湿土,摆上一块块地瓜,再用湿土浅浅地埋好,盖上草苫子。每天撒一遍水,七八天后就开始陆续出芽。

天天看,天天看,生活有了希望,日子说不出的甜蜜。年轻时候的事,现在与老伴回忆起来,还很有幸福感。

那叫“养芽子”。栽地瓜的第一步。之所以叫“栽”不叫“种”,可能是因为芽栽,不用撒种之故吧?与种别的庄稼不同。

地瓜也是庄稼,很多年,曾是老百姓的主食。灾荒年月,瓜菜代的日子,粮食奇缺,地瓜倍受欢迎,为什么?产量高!每亩最高可收四五千斤。虽然营养价值不高,能填饱肚子。

芽子越出越密,越长越高,一个多月后,长到一扎多高,就用剪刀剪下来,绑得一把一把的拿到地里栽种。栽前在整好的地里打上“轮”,就是土埂。因为地瓜怕涝不怕旱,只要旱不死,越旱越甜,栽到地埂上最好。避水,易拱土,长得块大,刨的时候也省事。

栽时如果地太干,也不行,不易成活。要提前在埂上间隔一定距离挖些碗大的小坑,浇上一瓢水。趁着地湿栽上,封上土。翻过秧来就省事了,看见有草,拔掉即可。秧子长了要顺顺,让秧子往同一方向长,隔一段时间还要往相反的方向翻一次,防止秧子在地上扎根,分散地的肥力。秋天一到,地下芋块长大,根部拱出一个个大裂缝,就到了刨的时候。

记得我上小学时,学过一首歌叫《拉地瓜》,歌词是:“家有二亩地呀,种上了大地瓜呀,一年的吃穿全都靠着它。单等着秋风一起地瓜大呀吗大地瓜,伙计们使把劲儿呀,一起往家拉,拉,拉地瓜。”过了没多长时间,歌词改了:“队里有块地呀,种上了大地瓜呀,一年的吃穿全都靠着它,单等着秋风一起地瓜大呀吗大地瓜,同志们使把劲儿呀,一起往家拉,拉,拉地瓜。”从歌词的变化看出农民由单干走向合作化的足迹。

生产队大田栽地瓜也养芽子,特意搭火炕,安排人专门烧火。一地一地的,养得多。集体刨了分到各家,大车小辆地往家拉。嘻嘻哈哈,大声说着话,一路流淌收获的喜悦,也是一道乡村风景线。

地瓜的吃法很多。既可以整块的洗净蒸熟吃,也可以生吃。可以切成小片煮地瓜玉米面糊涂(粥),好喝又养人,都喜欢喝。为了保存,防止冻坏,家家挖地瓜窨子。就是一人多深的土井。底部放大,堆放地瓜。更多的是切成片晒瓜干磨面蒸窝窝。蒸出的窝窝甜软有弹性,如橡皮做成,好吃不好看,黑。五八年大跃进时,出过一本书,厚厚的专介绍薯类食品的做法。曾经流行一时。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件关于地瓜的趣事。是在上世纪58年冬天,大跃进的时代。那时我刚去楼南师范上学。上午上完两节课,是20分钟的大班空。有一天,我见同学们往前边党团办公室院子里跑,我也跟着去了。

到那里一看,才知是参观地瓜。院子中心,十几个联椅围成一个大圈子。圈子中心放着一大堆地瓜。我们只能远远地站在圈外看。有人介绍说,那是某县放的地瓜卫星。进京展览路过聊城,让本校师生参观受教育。(“卫星”即拔尖产品,当时的流行语。)整堆地瓜是一棵,大小21块,总重367斤12两。两是小两,相当于现在7两半。上边地瓜梗像人的手脖子一般粗。地瓜上还有没刨净的土。不让靠近,估计是怕有人用手碰到,不小心碰坏了。

当时只是我只是觉得震惊,感叹大跃进创造奇迹,没多想。后来听人说,那是有关部门组织人用地瓜块制作的,算是工艺品,假的。出名就难免有假,人是,地瓜也是。在那浮夸风盛吹的年代,这事不奇怪。

上面是说春天栽的地瓜,叫春地瓜。麦后栽的,叫麦茬地瓜,也叫夏地瓜。不用养芽子,从春地瓜地里割秧子,截成小段栽种在麦茬地里,也是秋天成熟,生长期短,也甜,有点发脆,没春地瓜甜软好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浓农乡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