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某自媒体平台看到一则消息,说“由于印度国内货源运往港口受阻,谷物出口遇到困难,中国趁机销售了更多的磨粉小麦和大米”,并称“中国向非洲国家出口了少量库存的陈长粒大米。东欧国家,比如俄罗斯和罗马尼亚也正在考虑采购中国圆粒大米,用小货轮或集装箱运输”。
小编看后这个高兴啊,为啥?现在国内正是去库存的时机,老百姓正愁没地方卖,现在国际友人需求粮食,我们赶紧卖啊,随带创些外汇,解决农民卖粮问题。
但是,这是条2003年的老古董新闻!
翻下中国的海关出口数据,发现咱们在2004年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后,确实很久都没有大批量出口过粮食了!中国为什么不出口呢?
熟悉国情的人都知道,在历史上我国发生过多起饥荒事件,因此粮食一直是国家头等重视的基础产业,为了确保粮食生产,国家先后采取了统购统销、保护价等各种措施,特别是在经历2003年粮食出现阶段性供应紧张情况后,国家出台了托市收购政策,由此带来了粮食生产的连年增产——但客观的说,在2009年之前,在全球粮食市场出现能源化趋势的时候,国内以乙醇为代表的粮食工业需求发展迅速,导致国内的粮食供需形势一直保持紧平衡状态,甚至在2005-2008年国家不得不做出限制玉米工业需求的政策。
但正是这样的一次阴差阳错,让国内的粮食市场进入了一个“涨”库存的怪圈:一方面不断提高政策指导价,一方面国有库存不断攀升,同时由于国内价格高,又造成更多廉价的国际粮源进入国内市场,而之前我国的粮食出口市场逐渐丢失。
写到这里,肯定有农民朋友不乐意了,我们的小麦玉米都是八九毛卖的,低的甚至达到六七毛,这还贵么?确实,如果我们直接从农民手里收购后就转卖的话,是和国际粮价相差不大的,目前美国玉米进口到中国南方港口的成本是1600元/吨左右。
但实际情况是,我们收了粮食之后,我们还要付出大量的保管、运输及企业利润,实际卖给需求方的价格都会在每斤一块钱以上——这也是为什么农民朋友们在头条号粮油关注上看到的价格远远高于他们售粮价格的原因。
就在刚才翻了下2016年上半年的海关出口数据,1-6月我国小麦出口是1万吨,小麦粉4万多吨,大米稍微好些出口有10多万吨(主要是销往周边的日韩,前面粮油关注小编说了《日本大米没那么好 最好吃的粮食在中国》),而玉米作为国内粮食库存做大的品种出口方面却几乎是零出口,只有1千多吨,另外却有近300万吨的进口。
总的来说,粮油关注小编理解国家当前的去库存难处,或许经历一场阵痛后中国的粮食行业能迎来一个健康的发展机会。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粮油关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