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日前济南市召开的“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大会”上,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告诫济南市的干部:我们有些同志过于中庸,中庸是种境界,但是不能用中庸来掩盖平庸,你无所事事不能说是中庸之道,你是平庸之道。(2016年5月8日中国青年网)
在其位却不谋其政,对待工作无所用心、得过且过,成天泡在办公室却无所事事,面对群众诉求爱搭不理等等,可以说是官员懒政的主要表现形式;用“庯、懒、散、浮、拖”来白描这些懒政官员的众生像,恐怕更为生动形象。即便如此,有人却生拉活扯非要把“中庸之道”硬往自己脸上贴。在笔者看来,这不仅仅是懒政官员的狡辩之词,更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辱没。
其实,关于中庸之道,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作过如此解释: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常规叫做“庸”。也就是说,“中庸之道”讲的是中道正直、洽到好处,反对的是过犹不及;它与哲学术语中的“度”,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将其用在官员和官场上,就应该是立身以公道正派、公正廉明为本,做事以履职尽责、不乱为不推诿为要。
过去,个别官员为谋其位,使出浑身解数“削尖了脑袋往里钻”,甚至各种非常手段也无所不用其极。一但权力在手,往往不按常理出牌,什么履职尽责、依法行政、为民服务早抛之脑后;处处由着个人性子干,乱作为现象层出不穷。可如今,随着中央对官员权力运用的收紧和进一步规范,以及社会舆论监督的加强;个别官员便收敛起过去的“任性”,改头换面做起太平官来,而懒政似乎为他们提供了平安着陆的“避风港”。
当然,懒政之于官员,应该也分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个别官员理想信念偏差,为民服务情怀缺失,勇于担当精神衰退,从而导致其不想为、不愿为;籍希望于做个太平官,享个清闲福。二是个别官员本就不具备履职尽责的能力和素质,是过去用人不规范带来的后遗症。这样的官员,一旦权力被关入了制度的“笼子”,懒政就成了他们的不二之选;即便是个别人想做事,也大多不得要领。
总之,党员干部要坚守做人做官的本分,有位有为、勤政为民。如若不然,还是别“占着茅坑不拉屎”,早点把位置让给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吧;尤其不要再辱没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非将“中庸之道”硬贴在自己平庯的脸上。
作者地址:四川省江油市中坝镇剧场北街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