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骆辉:乡村拿什么聚人气

[ 作者:骆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26 录入:王惠敏 ]

春节过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家中大多留下老人和小孩,热闹了一阵子的村庄又恢复往日的宁静。一热一冷反差明显。究其原因:想留下的没事干,想进来的进不来。对农民而言,老家是内心深处最难割舍的牵挂,只要有事做、能挣钱,留下来顺理成章;对想进来的人而言,乡村振兴让农村成为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但受政策、环境等因素制约,往往很难进来。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为乡村发展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宏伟蓝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可以说,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已徐徐展开,只待脚踏实地、扎实推进。

当然,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仍处于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农村人口外流的趋势在短时间内无法逆转。但是,如果任由人口单向流动,留下的全是老弱妇孺,乡村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防止农村人口过度流失,改变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就要凝聚旺盛的人气、激发人力资源活力,让农村成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沃土。

凝聚乡村人气,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至关重要。从大包干释放农村生产力,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再到如今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农民始终是参与者。尽管乡村振兴需要外部的资金、技术和项目进入,但不能简单将农村变成企业家的投资场,将农民的土地、山林流转后把农民排除在外。现实中,一些农村的土地被承包后,有的农民无地可种,外出务工实属必然。乡村振兴,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振兴的主体,必须始终是农民。只有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铆足劲直接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中来,充分享受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成果,农民才会扎根农村,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才会更加坚实。

凝聚乡村人气,营造环境,引进人才刻不容缓。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不论是打造田园综合体,还是发展特色种养业,都离不开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反观当下,有的农村在基础建设、产业发展上“千村一面”,表现为品位不高、动力不足,说白了就是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参与。各级政府要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让有志于服务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下得去、留得住,能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要改善乡村创新创业环境,把有志于投资农村的能人乡贤引进来、请回来、留下来,带着农民共同振兴乡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江西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