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江平:山里的空巢村

[ 作者:江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11 录入:12 ]

由于群山环绕,A村庄是名副其实的“山里村”。该村庄共有三百多户家庭,大约一千四百多人口。虽然处在山区之中,但该村庄早在八九年前就已开通了公路,并在近几年完成了路面的硬化,免去了因恶劣天气无法通车的麻烦。该村庄主要由四个小村落组成,其中方姓村民居多,但分布在三个小村落中。自然地,该村庄也就形成了几大族群,以宗祠为显著标志。在四个小村落中,村民们熟悉该村落每一户的情况。在整个村庄中,年纪大约在40岁以上的村民基本熟悉村庄的历史和每户家庭的情况。但是现在,他们也不太清楚每户的具体情况了,因为年轻人都在外面,彼此的接触太少。随着老一代的逝去,村庄的历史记忆也将模糊不清。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快,村庄里中青年劳动力的流失尤其严重。这种国家发展大背景下的趋势没人能够抵挡,A村庄也就此被“掏空”了。凡是能够去外面打工挣钱的,都不愿意待在村庄务农了。尤其是村庄的年轻一代,他们打小就没有接触多少务农的活,基本上读完了初中就在外面打工挣钱,在他们的脑海中,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画面荡然无存,有的只是零星的被父母逼迫干点农活的记忆。现在,连他们的父母也迎着潮流去打工了。

就这样,A村庄成为了一个空巢村。成为空巢村的原因很复杂,既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因素,也涉及村民自身成本收益分析的微观因素,不一而足。当然,空巢村也并是不是说整个村庄的人都离开了这片土地,也有人“留下来”。这些人中,有的上了年纪,出行不便,即便能够出去也没有哪个雇主敢用;有的是村里的妇人,因为在她们那个时代,优先让男丁入学读书,她们也就成了文盲;有的是小孩,因为要读书,只能留在村庄中,成为留守儿童,不过现在村庄中的小孩也有很多被父母送到县里的封闭学校读书了,一来教育质量高一些,二来省去了看管的麻烦,可以省出劳力多挣钱;剩下的是村庄中的“无业游民”,靠打牌混饭吃,基本上是单身汉,也有个别村妇掺和在一起。在A村庄这样一个空巢村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由“留下来”的村民造成的,关键因素还是在“走出去”的村民之中。其实,村庄中的年青一代已经不能称其为村民了,他们不懂农活,在外面的世界待得太久,逢年过节才会回来一次,只是他们的户籍还在农村,假如户籍制度取消了,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再束缚他们了。

我们先从A村庄的环境讲起。据村中的老人讲,十多年前,村庄还没有开通马路,商店少得可怜,四面山上的林木繁盛,小溪中还有鱼和螃蟹,村中的道路则是由泥土加石块铺就而成的。现在,村庄的环境已经大不如前了。垃圾太多,塑料制品充斥着整个村庄,连小溪也不放过,鱼儿估计都被农药罐子毒死了。村里的年轻人和我讲,小时候他们经常结伴摸鱼抓螃蟹,现在连下水都不敢了,全是农药罐子和玻璃渣。在四个小村落的村口,也就是小村落连接的地方,上演了一幕幕“公地悲剧”,村民家中的垃圾全都倒在了这里,没有人管,没有人过问。只是近年来,垃圾实在太多,以至于滚落到了村民的承包地上,这才有人抗议不平,事实上,他也是“元凶”之一。有人会问,垃圾越堆越多,难道村委会和村党支部不管事吗?在我们的调查中,村两委确实没有自觉地实际行动,倒是政府有专门的资金下来整治村庄环境。按照村干部们的安排计划,每个村口放上了一个垃圾箱,并且安排专人负责处理焚烧这些垃圾。只是在我们的调研中,摆在村口的垃圾箱始终是满的,有的扔在了外面,专人负责似乎没了人影,“公地悲剧”继续上演,垃圾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产生疑问:这种自上而下的单纯行政拨款究竟是否有效?当然,垃圾的产生还与村民的环保意识不足有关,随便买个东西都要用塑料袋装一下,用完后就废弃了。前两年,A村庄对村庄内部的道路进行了硬化,操作方法是村里出水泥和砂石,村民自己出工进行路面硬化,各户负责的是自己门前的道路。路面硬化结束后,问题也接踵而至,排污水的问题怎么办?每逢雨季,雨水就在重力的作用下顺着山势向下流淌,俨然成了一条条浑浊的小河。

其次,谈谈A村庄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从最为大家所熟悉的红白喜事来讲,很多过去存有的文化印记已经被抹去了。在A村庄,现今结婚的仪式都已经被简化了,新郎新娘向各位来客敬个酒就成,顺便把“红包”带走,而这种“红包”就是单纯的百元红色大钞。据村民介绍,以前的红包还会用红纸包装起来,现在已经见不到了。这里讲的红包纯粹是敬酒的时候给的,在来参加婚礼前,来客已经给过贺礼了,这是要“上账”的,以备以后还礼所用。以前在A村的婚礼要忙活三天,涉及各种事情,现在只需一天,大家就各回各家了。当然,农村办事还是靠村民们共同出力,特别是宗祠内部的同姓村民,基本上聚居在一起。所以,这也导致了现在A村的婚礼都聚集在正月初进行操办,其关键考量就是大家都回来过年了,人手足,时间相对空闲。结婚主要是涉及年轻人一代,现在子女本就偏少,所以结婚更是一件大事,搞得不好子女心有不快就坏了,因而投入的时间精力还是比较充分的。农村的丧事在以前也会有很多程序,入土为安之后每隔七天还必须上坟祭奠,第一次叫头七,以此类推,要持续一个多月。但是现在,由于年青一代基本不在村里,这些程序统统免除了,似乎赚钱更为重要,谁会大老远每周跑回来一次呢,经济成本太大。但从我国历史上看,至亲去世守孝三年啊,现如今一个多月都坚持不下来,不能不说是一种孝道的悲哀。仔细想想,农村老年人的地位确实不高,有的家庭很不孝顺老人。需要说明的是,A村老人的养老传统上是由儿子负责的,女儿出嫁之后,逢年过节才会回来看望父母。以前常说,养儿防老,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尽人意,有的家庭不止一个儿子,这时候还会出现推诿扯皮的事情,兄弟之间的关系搞得也不和睦。很多农村老年人的身体还是很好的,没有什么大的病症,只是年纪老迈,需要有人照顾。在A村这样一个空巢村,子女都出去打工赚钱了,这些老年人的境遇就很不好了,即使儿子能够担负生活费,但是生病住院了也没个亲人照顾。所以,有些老人根本就没有去医院好好看过病,一来没人陪,二来不识字,三来没多少钱。

第三,村民集体财产的出售与流失。据村民回忆,在十多年前,村庄中的集体财产都还保留着,包括茶厂、大会堂等公共房屋,也包括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场等等。在这些集体财产中,有些是属于村民小组所有,有的是属于全村所有。集体财产出售的难度随财产所有者人数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十多年的变化,村民小组所拥有的集体财产,譬如牛棚、茶厂等等,已经彻底被卖光了。有些宗族的祠堂由于年久失修也被出售了,当然他们规定买者必须是本宗族人员。在A村庄中,还建有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大会堂,现在,他也被拆除并被分成好几块地皮拿来出售,所得资金按人头发放给村民。据村民反映,现在村中唯一没被出售的就剩一片林场了,2013年的时候,村里的主要干部鼓动大家把林场卖了,还想方设法拉拢小组长和村民代表,但大部分村民极力反对出售林场。然而,村干部们已经开会通过出售林场了,事情似乎无解了。所幸A村庄的村民们也不妥协,带着村民签过字的请愿书,去县政府上访了。最后,县长亲自接待了他们,亲自叫停了林场的交易。总的来看,A村庄中几乎所有涉及集体的财产,能卖的都卖了,从集体所有变成了私人所有,这很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问题是,农村集体财产出售的程序是不规范的,特别是由村干部主导的集体财产变卖,有太多的猫腻,损失最大的还是普通村民。但对于普通村民来说,为了打工挣钱,他们也顾不上许多。需要我们高度警惕的是,在市场化浪潮中,当农民们拼命涌向城市时,外地的商人也开始涌入乡村,但他们带来的不是技术支持、资金帮扶,反而是将农村已所剩不多的林场等资源消耗殆尽,留给乡村一片废墟。

最后,讲讲A村庄的村干部选举。在该村庄,三年一次的村干部选举还是比较热闹的,因为需要支持,很多外地打工的人会回到村里来,空巢村似乎一下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场面。每个候选人都会挨家挨户寻求支持,递根香烟或者买点礼物,或者许诺某种利益。在选举的当天,各方的支持者都来了,当然乡镇政府也知道农村复杂,副镇长会带队下乡,不仅如此,还会带上派出所民警。据村民介绍,在2014年进行的选举中,共有三位候选人竞选村长。但由于候选人的选票都没有过半,还得再选一次,第二天就进行选举。这可累坏了两位村长候选人及其支持者,因为得连夜做村民们的工作。第二天很快就来了,大家在村委会门口聚集着等候消息,最终结果出现了反转,昨天票数领先的村长候选人没选上,上任村长连任成功。选举结束后,村中的人又走了,连选出来的村干部也不在村里。

发展市场经济的初衷是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虽然钱袋子鼓了一些,但是代价太大了。我们决不能将市场经济搞成市场社会——破坏自然环境,伤害乡情亲情,损害公共利益而只讲个人利益!

作者简介:江平,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政府与治理、乡村治理。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