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以社会工作视角浅析农村变迁

[ 作者:杨倩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07 录入:12 ]

今年放假回家与往常大有不同,没有再回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家里过年,那里有家中的独立小院,有熟悉的街坊邻居,有儿时一起玩耍的伙伴,还有村里让人敬重的的老书记……取代的是另外一番让我愕然惊讶的场景。就回乡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思考,整理为一下几点。

因隔代教养导致的进城农民问题

刚下车,有点不知所措地被父亲接回了他们在城里租的房子,问父亲其中的缘由,原来因为姐姐想要他们的孩子上县里最好的幼儿园,又苦于无人照看,父亲母亲就自告奋勇地承担起给这个责任,邻近幼儿园租了一院不大的院子,平时父亲外出打工,就由母亲一人在照顾格外淘气的外甥,家里的家具陈设都是父亲从各地淘来的,没有什么像样的,整个院子在胡同深处,被前面的高楼大厦堵得严严实实的,几乎不让一点阳光透进来。回到家,经常听母亲念叨,虽说在县城里居住,但没有买过一袋面,一把菜,听了鼻子酸酸的,感动于父母的节俭,同时内心深处更为父母在空闲之余还要兼顾回乡种地的不易而痛苦心酸……在父母的口中得知,村里像我们一样的家庭很多很多,因为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得不背井离乡,又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许多农村的人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其中有两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一是隔代教养,二是这些农民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辛,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社会上对这一群体的关注极为缺乏,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期待未来有社工的介入,来综合地解决这些农民的问题。

农村养老问题凸显

回家几天后,听母亲说,姥姥在舅舅家过年,便和父亲去看望姥姥。见面后,寒暄问候之后,在姥姥的话语间却听出了其中的无奈和失落。在回家的路上,问父亲,父亲告诉我说,是二舅把姥姥接来家里过年的,姥姥本想着在大舅和二舅家都住一段时间,(按照家乡的习俗,过年老人是要在儿子家过年的,而不能在女儿家),但是因为大舅母的原因,姥姥并没有在大舅家,只是在二舅家住了些日子,因此,两个舅舅的关系也有恶化,更难过的是姥姥。中国历来讲“养儿防老”,可是,现在农村地区,许多老人却没有得到子女应有的照顾和赡养,可能是因为在一直实行的“计划生育”,使年轻人养老的负担越来越重,也或许是人们在现代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对忠孝节悌的淡漠?听过一句话,“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我想这是一个社会最朴素的善良。各种多元的养老模式日益兴起,希望一天真的会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家族宗亲关系衰退

从父辈这里看,整个家族可以说是一个大家庭。记事开始,家族里父辈的叔叔伯伯们就约定好这样一个习俗,每逢过年,整个家族会有一次大型聚会,父辈们聊一年来的收获变化,新一岁的发展计划;哥哥姐姐们畅谈人生变化,工作状况,婚姻状况等;小一些的孩子最高兴的事就是向长辈拜年,收压岁钱,一起疯玩……很庆幸自己家里还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习俗,使宗亲关系还是这样一脉相承,岁岁年年,很希望自己在白发苍苍时,还会看到小一辈们像现在这样,不分你我,如手足兄弟嬉戏膝下。因为在当今社会,家庭越来越小型化,同宗兄弟相见而不相识,宗亲血缘关系越来越趋向淡漠,我想社工应该在这一方面还需加强介入和工作,而且应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方式,创新的途径来巩固一脉相承的血脉温情。

农村问题繁芜复杂,农村对社工的需要也是更多的。社工发展,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祈愿社工之火可以遍及更多的农村、农民,我也会坚持社工,助力社工,发展社工。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曙光农业”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