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有一种自私叫“乡愁”

[ 作者:西坡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15 录入:7 ]

每年春节前后,故乡沦陷都是舆论场上一道重要的风景。每逢佳节黑故乡,已渐成惯例。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谁人没有乡愁,但现代知识分子若把乡愁变成对农村人生活方式的指摘,就成了自私与分裂。

乡愁文章表达的主题大概分两类。一类是对农村治理失当的观察与反思,诸如因病致贫、村庄空心化、留守儿童等。这类关怀无疑很有价值,可惜很少转化成决策动力,其原因之一正在于作者们发现问题之后,往往诉诸文化批判,而非公共政策的转变。

这就涉及乡愁文章的另一大主题,那就是对农村越来越没有农村味的失望与指责。回乡的知识分子带着被记忆美化过的传统乡村印象,对照生活方式越来越与城市趋同的当下农村,发现处处都碍眼。

村里怎么那么多人都买了车呢?还不是虚荣攀比!”“村里人怎么动不动就谈钱呢?我工资多少关你什么事,怎么没人来找我讨论下黑格尔?”“村里盖楼房有什么用?把我小时候玩耍的小树林都给伐没了。”“农村亲戚邻里之间的关系好现实啊,那些守望相助的美好都哪儿去了?”“农村人过年就知道打牌、喝酒、看电视,怎么就没点高雅的爱好?

说实话,每次回家我也会怀念儿时洗过澡的池塘、撒过尿的树林、点过火的河岸,而今蔬菜大棚遮住了视线,大河小河也早已干涸,小树林更不见了踪影。

但我没有脸皮说我的故乡在沦陷。因为除了传统乡村的美好,我还记着那些不美好。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等村里修上柏油路,我和小伙伴们可以舒服畅快地骑车,不用再忍受土路上的颠簸。所以我可以理解现在农村人对汽车的渴望。

我记得小时候我们有一种零食,是把馒头掰开掏个洞,放点棉油和盐,然后就可以吃了。我还听父母辈说,在以前纯白面的馒头和纯砖的屋子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所以我知道,当下农村物质极大丰富的意义,绝不是一句物质富裕精神贫瘠可以概括得了的。

让我们把视野放长远一点,农村生活近几十年来的改善,除了包产到户的最初几年,推动力基本全部来自城市。留守儿童可怜,但他们的父母若不能在城里打工,他们会更可怜。我们县以蔬菜闻名,外销的蔬菜也全部运往城市。

农村人追赶的目标也是城市。柏油路、手机、有线电视、宽带、自来水、热水器,这些城里人的日用品逐渐变成村里人的日用品。城乡之间的生活方式差异正在稳步缩小,甚至开始同步进化。WiFi和微信在村里的普及,就是可喜的标志。

当农村人和城里人一起拿起智能手机摇红包,我认为这是城乡平权化进程中的一个伟大节点,而不是应被批判的物质文明压倒传统伦理

当下农村最大的问题来自城市化不足或畸形城市化,而不是农村向城市的靠拢。正如我们应该清除歧视性政策,鼓励打工者将妻儿老小接进城而不是强迫他们返乡享受贫穷的天伦之乐,我们同样应该创造条件让农村人可以自由选择城里的美好事物,而不是让农村人放弃舒适生活,为知识分子的乡愁买单。不去农村生活的乡愁症患者,都是耍流氓。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南方都市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