笤帚苗、桦皮画、灯笼……这些大众不太熟悉、很少关注的东西,是一些偏远地区贫困户祖祖辈辈种植的特色产品、经常摆弄的小手工艺,多年来靠它们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如今,这些物件在脱贫攻坚中真正变成了“摇钱树”。(10月23日 新华网)
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的指示中,广大扶贫干部把培育致富增收的新产业与发掘传统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有“特”没“产”到“特别能产”的华丽转身,特色产业给贫困户种出“摇钱树”,成为了脱贫增收的支柱。
扶贫需要创新思路。在脱贫攻坚进入收官阶段,党员干部要创新扶贫的思路,才能构建群众持续增收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十八洞村时,就给出因户制宜、精准施策、各个击破的金钥匙。但是个别扶贫干部仍然采取送钱送物的方式,解决群众的临时困难,却未能构建持续增收的路径。脱贫攻坚需要创新思路,在发展新兴产业中培育支柱,在巩固传统产业中做足特色文章,让其成为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传统产业要在“特”字上做大。笤帚苗、桦皮画、灯笼、竹编等传统产业,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中几乎消失,但是城市人们寻找的记忆,有的还是生活所需。因而在发展扶贫产业上,成立合作社等组织,把笤帚、桦皮画、灯笼、竹编等方面的传承人集中起来,以开办“加工厂”的形式组织群众集中生产,既为群众开辟了增收之路,又传承了当地的手工艺,满足各类群众的消费需求,繁荣了当地市场。既有内蒙古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五号村的笤帚苗加工厂,又有四川三台的“一村一品”模式,让传统特色产业实现华丽转身中,成为了群众致富的香饽饽。
做大特色产业需要党建设引领。群众的幸福都是相同的,但贫困户致贫原因却千差万别。莲子镇创新打造“支部手牵手”党建新模式,因户致制宜地实施脱贫举措,成立以党员为主的技术服务队,在普及种植技术中帮助群众发展种植业,把爱心捐助款购买成果苗,并引导贫困户科学管理,从而在致富增收上实现了脱贫。发展做大笤帚苗、桦皮画、灯笼、竹编等传统产业也一样,需要成立以党员为主的技术服务队,引导群众在解决技术问题中,让传统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在对接市场中带动群众增收,从而提升其造血功能。
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在于发展致富产业,在延伸产业链中做大品牌。因而在脱贫攻坚收官之际,更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贯彻好落实好,以党建为引领,让传统产业在传承中展现新的活力,是民之所需,是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