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第四场部长通道于3月12日上午开启。其中,国家林草局局长张建龙回答记者提问时讲道,我们通过管理、监管、执法,建立监督、监测体系,使一些过去在国家保护区、现在在国家公园这个范围内,一些非法的、不合理的工程项目,现在已经逐步开始退出,甘肃的祁连山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现在把一百多个不合理的违法项目停止,并且逐步在退出。(03-12澎湃新闻)
祁连山素有我国的生态屏障之称,曾经在当地个别党员干部的权力异化中满目疮痍,而今在压实从严管党治的责任中,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管、执法,建立监督、监测体系,非法的、不合理的工程项目已经逐步开始退出,生态治理有效推进,成为了生态环境修复的典型。
机构改革为法规的实施提供了保障。法规是保障生态环境、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尺,却因机构设置中造成权力的分化,形成相互制约,致使其在持续落地中打了折扣。这场自上而下的机构改革,进一步革除了机构设置的弊端,创新了机构的设置形式,把保护区纳入了公园管理的范畴,理顺了监督、执法的主体责任,解决九龙治水、七虎治山的问题,让监管者失去了推诿的责任。因而机构改革,为政策法规的落地提供了保障,在明晰责任中激发了担当。
保护生态环境还需坚守保护环境的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团的审议时,既明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又明确了不停步、不松劲、、不动摇、再出发,治理生态环境的目标。因而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保护绿色生态环境,作为检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观念牢不牢的试金石,从而在保持维护绿色生态的定力中不断提升政治站位,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动真碰硬地解决环境污染中的突出问题,在绿色生态打底中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浓厚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需要持续监督执法。生态环境保护既有了完善的法律保障、监督执法的机构支撑,需要在常态的监督执法中,压实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才能消除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上存在的侥幸。尤其是要创新考核机制,既要对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不落实的企业业主,依法问责;又要追究监督管理者的失职督促责任,特别是要有祁连山生态突出问题问责的政治勇气,不管涉及到谁、不管职务有多高,对违纪违规者都要要坚决追责。从而通过管理、监管、执法,建立监督、监测体系的建立,引导非法的、不合理的工程项目逐步退出,从而在推进生态修复中为经济的再次腾飞奠定基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