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解密壮乡

[ 作者:廖钟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18 录入:吴玲香 ]

在贵州东南部有这样一个神秘村落,近千年来很少有外人来访,这里四周山高林密、梯田遍野,弯弯曲曲的小河“晚都河”环绕村庄四周,挺立的大榕树和风雨桥浑然一体,这婀娜多姿的壮乡仿佛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不仅风景美丽,这里民族文化底蕴也很深厚,有神秘的“变婆节”、芦笙堂、“鬼节”等,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这就是贵州省从江县翠里乡高文村。下面就一一来介绍壮乡的民俗:

定亲节: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二,这里都举行定亲仪式,是相恋男女确定为对象的标志。这天早上,男方家召集众多亲属去女方家定亲。在寨子里弯弯曲曲的小道上,大家挑着礼物,脸上挂着甜蜜的笑容,偶尔遇到另外一家定亲队伍,大家互相“调侃”,加之围观群众,场景甚是热闹。

上芦笙堂:定亲节过后,接着而来的是上芦笙堂,也就是农历的大年初三,每到这一天,四乡八邻寨子各自带着芦笙对,扛着大旗,敲锣打鼓,穿着民族服装,有的寨子甚至请上他们崇拜的“地脉龙神”(据说是保护整个寨子的神灵)一起,大家轰轰烈烈的去上芦笙堂。首先大家聚集到村子中央的小广场,在这里进行吹奏一番,在大寨鼓手的带领下,然后沿着指定路线来到芦笙堂。其间有的路段必须停下来吹奏芦笙,大寨鼓手和旗手必须是文家的,因为据说文家首先落户这里。

“变婆节”:农历大年初四,就是高文村的“变婆节”。这一天,人们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看“变婆”。相传,古时候有的过世的人安葬后会还生,还生后力大无穷,一个人可以摇动整座房子。过世后的第三天就会还生回家,三更半夜亲戚们都在家候着,等“变婆”还魂到家时便叫他双手捧白公鸡,亲戚们一路护送他往西走,直到遥远的地方,于是放下白公鸡叫他去追,他边追边叫,亲戚们便趁其不备悄悄回家,这就是赶“变婆”,后来慢慢的演变为今天的“变婆节”。这天,芦笙声响彻云霄,姑娘们身着盛装,手撑雨伞,伞边挂着各种颜色的曲形纸(据说参加踩堂的只能是未婚女性),后边还跟着一群撑花布的寨老,随着汉子们雄壮的芦笙和热闹的锣鼓来回绕圈迎“变婆”。等“变婆”从山沟里出来后,浩浩荡荡的队伍便出发了,敲锣的敲锣,打鼓的打鼓,吹芦笙的吹芦笙,人群中不时传出阵阵尖叫声。队伍引领着“变婆”沿着小道,经过广场、榕树脚、拉珠桥……最后来到河边的芦笙堂。这时,来自不同寨子的芦笙队进行吹奏比赛,赶“变婆”的队伍在外边绕圈,等汉子们吹累了便放烟花炮,同时打枪(此鸟枪只放火药不放铁砂),情景胜似壮观。末了,人们吹芦笙、打急行鼓、打枪欢送“变婆”过河回山沟。人们通过赶“变婆”、驱妖魔,乞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富贵。

“碰蛋”节:每年惊蛰这一天,家里的大人都给小孩煮好蛋,有鸡蛋、鸭蛋和鹅蛋,并在蛋的外壳染上红色,寓意吉祥如意、红红火火。孩子们背着蛋、赶着牛,高高兴兴地来到坡上。在放牛之际,大家聚集到一起,开始了“碰蛋”比赛,看谁的蛋硬,不分你我一碰到底,谁胜利了谁就是当年的“运气王”。

“黑米饭”节:农历四月初八,是壮乡的“黑米饭”节。壮乡的妇女们用事先准备好的糯米浸泡在特制的黑米水里,然后再蒸,蒸好的“黑米饭”飘香四溢,烧几个本地菜,加上醇香的米酒,邀上亲戚,唱着壮歌,节日分外醉人。

粽子节:每年的农历初二,是壮乡独有的粽子节。这一天是特殊的节日,也是定亲的男方家给女方家送粽子,女方家收到粽子等礼物后就分送给亲属,寓意多子多福。

“鬼节”:每到农历七月十四日,这里就举行了神秘的“鬼节”。这一天,寨子里的寨佬齐聚一堂,杀猪宰牛。傍晚时分,大家带着祭祀品来到寨头“地脉龙神”的驻地进行祭祀。据说“地脉龙神”是保护整个寨子的男女老少,所有人都必须敬重它,这一天和大年初一同等重要。祭祀仪式结束后,寨佬们共进晚餐,其间商量如何治理村寨,共讨村寨今后发展大计。

大年初一至初三:在壮乡,大年初一至初三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都不准晒衣服、不扫地、不进菜园(其中大年初一不花钱),所需的东西都提前准备好,等初三下芦笙堂后才一切如常。

壮歌:因古时候受地主压迫,人民贫穷,到处是饥荒,于坐落在这里的人们四处逃荒,人口越来越少,为了凝聚人心,呼唤逃荒的人们重返故里,于是寨子里的老人们编出了自己的壮歌。歌曲内容动人,洋溢着浓浓的壮乡情怀。

壮乡神秘的习俗至今不被外界所知,随着漫长岁月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厚重深远,是旅游观光及民族文化研究爱好者的好去处。

(作者单位:贵州省从江县维稳办风险评估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