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群众不顾法律和政策,遇事就闹,甚至催生出专业的“闹事团队”……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时常听到基层干部自嘲,他们患了“恐闹症”。然而,也有群众表示,有些“闹”是出于无奈,正规渠道走不通,不闹问题就得不到重视和解决。这个看似死结的难题,折射出当下基层治理的软肋。(7月10日 微信公号“半月谈”)
基层干部被患了“恐闹症”,说起来确实是有些让人啼笑皆非。究其原因,来自于一些群众的上访或信访问题。比如个别群众不顾法律和政策,遇事就闹,甚至催生出专业的“闹事团队”,因为正规渠道走不通,不闹问题就得不到重视和解决,甚至出现了“不闹没人管,一闹就软”的非正常现象。由此可见,有些“闹”也是出于无奈的,甚至误导群众认为这是解决自身困难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因为“会哭的娃儿才有奶喝”!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不闹没人管,一闹就软”的现象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考核评价机制和标准的不合理。上级机关对基层稳定工作的硬性考核,一旦出现越级上访就会被“一票否决”。这种不问缘由的单一问责机制,经常让一些基层干部难以自辩,不仅会让基层干部不敢作为、无所适从及慢作为、冷作为,而在个别地方“任期不出问题、花钱买平安”也成为了部分领导的维稳招数,从而让“依法处置”的刚性约束也被束之高阁。
换句话说,基层治理的软肋实为制度残缺留下的“祸根”。要破解这样的基层治理困局,尤需注重顶层设计的细化完善,特别是注重要对基层治理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和标准的设计。既要转变“偏重于管理和控制,关注物重于关注人”的治理理念,又要对传统有效的制度及时修复和利用,逐步完善并形成新的制度治理体系。尤其是在考核评价机制上,不能搞不问缘由“一刀切”,而是问责应该问到点子上,该谁负责谁就负责,更不能把板子全都打在基层政府身上。
基层治理事关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就是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既要依靠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协同;既要有效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又要建立使基层治理过程透明化的信息共享机制,从而让社会治理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也才能更加有效解决基层治理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有效性等问题。
“硬伤”易诊,“软肋”难治。坚持法治、德治、自治“三维一体”的治理举措,无疑是有效推进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突破。一方面要明晰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权责划分,完善基层考核制度,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另一方面要强化“依法处置”刚性约束,严格处置违法违规的闹事者,提高其违法成本,追究法律责任。同时,要加强群众教育引导力度,让自身行为自觉置于法治轨道中,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
(作者地址:四川省三台县北坝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