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麻麻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正式开工建设,实现了“饮水引进家、厕所修进家、网络迁进家,道路修到家、人畜分了家人”,农牧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麻麻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不仅凸显了门巴民族特色,成为门巴民族地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让麻麻乡群众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房子,过上了文明、幸福的生活,住上新房子、吃上旅游饭。(05-15 央广网)
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的错那县麻麻乡,在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中,优化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珍重民族风俗新建改造牧民住房,让深藏于边境线上青山绿水的麻麻藏族群众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脱贫奔康的致富路,令人欣喜。
深度贫困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资源。正如错那县麻麻乡一样,世代守望青山绿水的富矿,却在种植与放牧中以低微的收入处在贫困线以下,既受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束缚,也因人们长久的生活习惯,让脏乱差的乡村环境让游人望而却步,加之固化生活习俗,让优势资源躺在家门口睡觉,得不到开发。
实施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关键。麻麻乡群众今日走上的致富路,得益于山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的建设,依靠党建的引领,政策的支撑,借助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对新村建设进行科学规划,优化了住房和水电路的布局,提升基础设施条件;依据藏族风情,将牧民住房改建为小洋楼,城乡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旅游设施得到完善,乡风文明得到传承,深藏于中印边境的青山绿水彰显出活力,吸引了万千旅客观光旅游,促进当地群众在发展壮大传统产业中,端上了旅游的金饭碗,走上了脱贫奔康的致富路。
培育乡村致富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壮大。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原因千差万别,但独特的自然资源各不相同。因而基层干部要充分整合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政策项目资源,把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的讲话有结结合起来,依托深度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乡村振兴规划,优化山水田林路的布局,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依据民族风情新改建农牧民的住房,加强乡村环境综合治理,传承乡风文明,在巩固传统产业中,开掘好青山绿水这个“聚宝盆”,在发展农家乐、牧家乐中,培育深度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增收的致富产业,把边境地区建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断增强边疆群众的致富内力,在爱国强边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地址:盐亭县茶亭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