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产业逐步形成。如何在对接市场中畅通销售渠道,构建长期增收致富的发展之路,成为各级党员干部思考的课题。出路在于延伸产业链上,下足“绣花”功夫。
近几年来,各地在发展苹果、土豆、洋葱、西瓜等群众致富增收产业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滞销情况,市县长出面为本地的农副产品代言出销,互联网电商倾力出销,爱心人士主动购买,动员一切力量解决了群众的销售难题。但是近来个别电商打出“销售悲情”牌,让一些地方的农产品背上了负面的影响,为日后农产品品牌的做大蒙上了阴影。其主要原因是,农产品链条不长。
其实在传统产业的发展中,在延伸产业链上已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如四川广元在发展核桃产业、剑门豆腐中,分别深加工出核桃油等10余个产品,甚至可上桌摆上豆腐宴。土豆、苹果主产区已开始转型发展,如加工出了土豆粉丝、片,苹果片、醋等产品。经过转型加工的各类农产品。不仅易于保存,更是在对接市场中打开了销路,解决了农产品的滞销问题,更是培育了当地的支柱产业,拓宽了群众的就业路径。
培育增收致富产业,就要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一方致富产业难,延伸产业链条更难,受到资金、产品供给等制约。因而在深入推进扶贫产业发展中,要以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为支撑,在做大做强产业基地中,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加工企业或依靠科技力量,引导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开办加工厂,促进产品在加工升级中走进市场,变着花样走上市民的餐桌,从而做大一地的名优土特产品,促进其走向大中城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副产品的滞销问题。
乡村振兴的战略正有序推进,产业兴旺的担子压在了基层干部的肩上。因而基层干部在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康的征途上,要创新思维,在做大做强致富增收产业中下足“绣花”功夫,延伸农副产品的加工链条,才能在保护广大群众的增收积极性中,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在线上线下和借助各类展销平台,畅销名优农副产品的销路,实现财政增税、农民增收的双赢。
(作者地址:盐亭县金鸡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