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感恩奋进教育,改进脱贫帮扶方式,推进移风易俗、破旧立新,激发群众脱贫攻坚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紧迫感。”这是四川省委常委会上提出的经济发展要求(四川日报 4月12日)
四川省委会议中指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改进脱贫帮扶方式”,这是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更高要求。就我国国情来说,目前我们仍然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很大一总部分,振兴农业、振兴乡村经济依然是我们提升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全面实现脱贫关键所在。我们的扶贫战略实施到现在,取得了令世界人民惊叹的成绩,但“全面脱贫”目标还没有实现,是否能全面实现脱贫目标,关键在农村,农村经济上去了,老百姓腰包就鼓了。但只要说到农业经济问题,很多人就会说,传统农业的太落后了,费时费力产值低,必须淘汰、必须转型。转型是必然,但传统农业真得就不能振兴经济了吗?传统农业真得就不要了吗?这些问题确实也困扰着我们一些基层干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搞一刀切,既不能对传统农业全盘否定,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我们要在“智”上下足功夫,传统农业依然能焕发活力。这就需要作为主管农业发展的地方政府,既要外出取经,把好的经验带回来,又要学会走地方特色之路,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农业发展之中,让我们的传统农业提档升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我们的很多传统农业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了,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传承,可以说某些传统农业的存在,本质上已不是它能生产出什么,而是它能反映出什么,它能教育我们什么,从物质上上升到精神层面上来了。如果我们能有效挖掘其中的内涵和文化,其产生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远远大于农业本身带来的价值。比如有乡镇,在传统种植水稻上大做文章,水稻经济搞得风声水起。利用乡村一日游组织插秧比赛、认领稻田、稻田摄影大赛、分组比赛人工打谷、稻田浑水摸鱼……活动一环扣一环,参与活动的游客们不但在活动中找到了乐趣,也勾起了儿时的回忆,教育了子女一代,这样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让参与的人们是一批又一批,对地方带来的经济效果可想而知。
其实,每一项传统农业能存在几千年,说明它本身就有存在的价值。价值在哪,这就需要我们扶贫干部引导老百姓动脑子,从中去深思、去挖掘,找它的发展历史,找它在人类发展史上地位,最终发现其独特的闪光亮,然后,再在这闪光点上做文章。当然,在挖掘利用时还得与地方实际相结合,要做到实际、实效相结合,只有这样,传统农业才能大放异彩,才能让我们的老百姓在传承历史、传承文化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
脱贫攻坚战,已到关键时期,作为扶贫干部除了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外,还得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灵活转变扶贫方式,让“扶志扶智”相结合,这样我们的乡村经济才会持续、稳步增长。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教育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