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要
《改造传统农业》是由西奥多舒尔茨所著,在本书中他分析研究了三个核心问题,即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统农业为什么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以及如何改造传统农业。舒尔茨驳斥了两种长期流行且影响深远观点:一种是认为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另一种是有名的隐蔽失业理论。并提出收入流理论。
作者写作的脉络比较明确,循循善诱,先提出自己的问题,其次找到普遍存在的错误观点,接着再去一一分析和驳斥这些错误观点,再次提供研究问题的方法,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把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一个高生产率的经济部门。从根本上说,这种改造取决于对农业的投资。因此,这是一个投资问题。传统农业的弱小是显而易见的,传统农业的弱小性主要是由于农民已耗尽看作为他们所支配的投入和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生产技术”的有利性,而对于农民的储蓄与投资以增加再生产性资本的各种形式的存量,几乎没有什么刺激。
《改造传统农业》当今的意义:舒尔茨确立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敢于向传统的轻视农业的理论挑战,对这些理论作了详细而周密的批驳。他曾到过许多发展中国家考察农业,又在一些国际组织中担任工作,对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十分熟悉。因此,他对农业问题的一些分析,对改造传统农业所提出的若干建议,都比较中肯。
舒尔茨提出的一些观点,如关于利用市场机制的论述,关于反对盲目搞大农业的主张,关于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和做法,关于重点发展中、小学教育等,对我们也有启发。(前言XI)
二、作者介绍
“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农业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许多穷人的经济学。”——西奥多舒尔茨
舒尔茨长期专注于农业经济和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对于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和发展经济学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舒尔茨最初研究的是农业经济学,他对农业经济学所做的第一个贡献是,使农业经济学成为现代经济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摈弃了把农业问题局限在农业的范围内的传统。从研究农业经济中,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舒尔茨就提出并倡导了人力资本论,被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称为"人力资本概念之父"。他认为,由教育、保健、人口流动等投资所形成的人的能力提高和生命周期的延长,也是资本的一种形式。舒尔茨得出人力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的结论,这对整个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解开了战后日本、德国乃至西方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之谜。
三、时代背景
1. 20世纪30年代,农业经济隶属于农学的范围。他反对这一传统,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他坚持按这一看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为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前言I)
【打破了对于农业的惯性思维,站在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农业的相关问题,对于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去思考和研究如何更好的发展农业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思路。】
2. 60年代后,他把对农业经济问题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问题,从而对发展经济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前言II)
【将人力资本的理论同改造传统农业的思考联系起来,这不仅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提供了思路,还对发展中国家其他经济问题,例如: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行业提供了经济理论支撑】
3. 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以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认为工业化是发展经济的中心,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实现经济“起飞”。他们普遍认为,农业是停滞的,农民是愚昧的;农业不能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充其量只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前言II)
【某些阶级为了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会通过一些理论贬低其他阶级进行劳动后所产生的贡献。虽然确实存在考虑问题不周全的情况,但是往往这些理论家会“沉醉”在自己的所设想的理论中,并想当然的认为只有其理论是正确的,缺乏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的发展】
四、主要内容
序言里,译者对全本书做了简要的概述,阐明了全书的主要观点以及一些核心的理论与概念。同时,作者这前言里也对本书解释了写作本书的目的,以及解决的问题、反驳的观点等。
第一章作者对传统农业作出定义: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并提出此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把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为一个高生产率的经济部门,尤其是在想以尽量低廉的代价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在发展农业中应该做些什么。接着作者对农业的概念以及农业部门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分类。第一章的标题为:问题的提出,作者通过指出各种学说遗留的遗产,其中包括值得借鉴的一部分经济理论,但更多的是反对各种错误思潮,尤其是重农学派和古典学派。同时作者在书中没有考虑以下三个问题:1)随着收入提高,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率较低;2)一个正在增长的经济中经济不稳定性对农业的影响;3)在高收入国家中,农业部门对增长的适应。
这一章节指出了在确定农业中经济增长机会时,必须解决三个未解决的问题:1)低收入社会是否能通过有效地配置其现有的农业生产要素来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2)各国在农业部门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成功性方面的巨大差别主要是由哪种农业生产要素引起的;3)在什么条件下对农业投资是有益的。
作者在第一章中,主要对第二个问题展开了分析,其观点一反传统观念取决于“自然赋予”的观点,而认为解释农业生产差别的关键变量是人的因素,即农民所获得的能力水平的差别。将西欧、以色列为例,指出了贫瘠的土地也能获得光明的农业前途,同时用墨西哥与阿根廷等国做了对比,论述了农民的技术和教育落后了且正成为增长中的限制性因素。农业中使用的物质要素的改进和农民能力的提高要比土地重要多了。
第二章,作者指出了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传统农业应该被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作为这种类型均衡状态基础的关键条件如下:1)技术状况保持不变;2)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保持不变;3)这两种状况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间足以使获得作为收入来源的农业要素的边际偏好和动机作为一种对持久收入流投资的这些来源的边际生产力以及同接近于零的纯储蓄达到一种均衡状态。
第三章作者通过提出一个假说,即:在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没有一种生产要素仍未得到利用)。用危地马拉的帕那加撤尔、印度的塞纳普尔为例,来验证上述提出的假说。作者还对文盲做了一定的解释,文盲并不意味着他们在配置自己所拥有的要素时对边际成本和收益所决定的标准反应迟钝,文盲只表明,人的因素所具有的能力小于他们获得了与教育相关的技能和有用知识时所应具有的能力。
第四章作者反对了零值农业劳动学说,并简要的论述了这一学说的根源、企图以及关于这一学说的经验资料,同时通过印度1918-1919年流行性感冒后的情况来反对以及驳斥这一学说。
第五章介绍了确定收入流价格的方法并考察其对来自传统农业的经济增长的含义。确定收入流的方法是集中分析收入流不同来源并确定其价格。这种方法既避免了把资本加总并把资本作为一种存量时所固有的严重的概念性和逻辑性困难,同时避免了在衡量资本存量时,要用利率来把租金或资本收益资本化所绕的弯。
第六章假设了在传统农业中,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流来源的价格是比较高的,即传统农业中资本的收益率低下。指出贫穷社会中农业收入的传统再生产来源包括灌溉渠道和水坝,役畜和食用畜,简单的设备和手工工具,以及贮藏谷物的建筑物并包括所获得的传统技能。通过分析早期西欧对贫穷社会的资本输出并没有用来增加原有形式传统生产要素,而是采取引进新形势的物质资本以及人力资本这个例子去反驳反对本假说的观点。
同时通过分析游牧民族以及美国等地区农业生产投入做出的比较得出:在某些贫穷的农业社会中,土地的地租是总要素成本的一小部分,并且再生产性物质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是比较多的。
第七章作者简述进行改造必须先对新生产要素进行分类,并找到使得受传统农业束缚的农民能获得并接受的方法。利用“三分法”来分类目前的农业处于什么状态,包括传统型、现代型以及过渡型的农业状态或类型,并提出只有通过投资才能有效的使得这三种状态成为一种单独的独立市场。
第八章指出了美国农业原教旨主义的特殊表现,这个学说与工业原教旨主义相对立。在本章作者指出马克思比较偏重的大农场学说,即在农业生产中生产单位越大效率越高。通过对英国、美国和西欧一些数据的分析,指出农场的不在所有制是一种低效率的安排。分析了地租的有利性,并提出任何对地租的压抑都有损于指导和引诱农民有效地使用农田的信号和刺激,特别指出古典学派和马克思的学说都助长了有关地租的错误概念。
提出了不压抑地租对资源配置的方法关键是政府要确保有足够的土地生产率价值应属于农民,以便为有效地配置土地提供一种刺激。同时不能忽视产品和要素价格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第九章明确研究经济增长的方法是用需求和供给的概念来确定持久收入流价格,并指出传统农业要素与现代农业要素的差别非常大。对一些研究方法提出辩证的观点,列入生产函数是一种必要的工具,但是当它作为工具时,不仅要包括传统生产要素,还应包括体现了新生产技术的新要素。生产要素是持久收入流的来源,生产要素包括:土地、一切再生产性的物质生产资料及人力。
第十章主要考察现代农业要素的供给者在生产这些由贫穷社会的农民得到和接受的要素中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的成本。现代农业高生产率的主要源泉是再生产性的源泉,由特殊物质投入品和成功的使用这些投入品所要求的技能和能力所组成,包含两个部分:现代物质投入品和具有现代技能的农民。得出结论:要有有效的研究机构,公共和私人要去开发和研究某些职能,并要将开发和研究的成果适用与贫穷社会的环境。
第十一章认为决定农民接受要素速度的是“有利性”,而决定“有利性”的关键在于这些新要素的价格和产量;农民更好的使用现代要素既需要知识又需要技能;农民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获得知识和技能:通过试验和错误学习同时用严峻的经验进行传授、在职培训以及教育。
第十二章指出农民获得能力需要成本,而农民所得到的能力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这些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生产资料的一种。本书的研究中心是把人力资本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要增加农民的质量因素,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教育、在职培训以及提高健康水平。通过举例美国各大洲以及南美洲部分地区农民技能和知识水平之高证明能力与生产率成正比的关系。
举用丹麦的例子说明了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在于新农业技能以及关于农业的新知识,并且文化素养越高的人在农业现代化中就更有利。低收入国家可以通过了两种途径引进技能和知识:吸引海外高技术人才传授以及出国掌握技能后回国传授。日本对于农业的两种投资很好的向我们证明了投资的重要性(包括对农业要素的投资以及教育的投资)。
目前向农民投资普遍存在投资不足的问题,投资的量总是小于最优投资量,出现这个情况有多方面政治因素的影响:包括大地主政治权利过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现有的统治不愿意投资农民;在很多将工业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的地方,对农民投资的重要性被忽略了;在一些意识形态上要求消灭土地和物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地方,农民成了严格意义上的农业工人,同时失去了应有的投资价值。
五、解决的主要问题
1.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传统农业应该被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作为这种类型均衡状态基础的关键条件如下:1)技术状况保持不变;2)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保持不变;3)这两种状况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间足以使获得作为收入来源的农业要素的边际偏好和动机作为一种对持久收入流投资的这些来源的边际生产力以及同接近于零的纯储蓄达到一种均衡状态。
2.传统农业为什么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作者认为传统农业停滞、落后的根源是既存在储蓄率和投资率低下、资本缺乏的现象,同时还在于传统农业中对原有生产要素增加投资的收益率低、对储蓄和投资缺乏足够的经济刺激。
3.如何改造传统农业?
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这些要素可以使农业收入流价格下降,从而使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而新要素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技术变化。要建立一套适于传统农业改造的制度、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为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创造条件以及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六、心得体会
本书篇幅虽说相对较少,但其中蕴含的经济理论知识,关于如何改造传统农业的知识量是非常大的。其中需要细读和思考的关键点有许多,在读书的过程中深刻的感受到了自身的知识的匮乏的同时,感受到了读书和学习的重要性。
1.重视现代农业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要求打破传统观念,要打破的观念是对传统农业不发展、技术水平落后以及人才资源匮乏的观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农业的轻视和对工业的重视。时代在发展,要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资源丰富,却是许多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的最大进口国。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我国有许多被荒废的土地,也有许多土地利用率低,成本大于回报的情况。
政府、社会和学校要提倡重视现代农业的观念,将现代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宣传给农民、宣传给广大的青年知识分子。同时舒尔茨在书中写到,促成农民观念发生转变的最关键的因素是有利性。而在现代中国社会,从参与现代农业的人去思考,不仅包括农民,更包括一些技术人员(含高校知识分子等),还包括投资者。因此,需要在全社会宣传现代农业的重要性,用有利性去推动以上三部分人员转变观念,学习新技能和新知识。
2.用辩证的思维批判
在本书中舒尔茨批判和驳斥了许多观点,这些观点基本上都是在很长的时间里盛行的观点,舒尔茨并没有急着驳斥,而是采取了多种例子、多个数据,再加上自己的理性思维去证实对方观点的错误性。因此,在本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实践能够检验“真理”是否错误。在驳斥对方错误性的同时,舒尔茨也没有急着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设立假说,一步步剔除一些影响因素,最后通过证据和数据去表明其观点的正确性。
同时,舒尔茨并没有对他人的观点一刀切,而是辩证的看待,既肯定对方观点在某些时候的重要性或者其理论的部分正确性,又能够指出其观念的错误。在平时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看问题想事情要在客观实践和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凭“直觉”,也不能做出“瞬间判断”。
3.转变思维方式
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都需要我们转变平时固化的思想,舒尔茨在文章中思考问题就很好的体现出了其思维的全面。例如:要从供给和需求方面同时考量引进新因素,考虑不同类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等。我认为提出问题以及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要求我们先掌握出现问题的理论或观点,然后根据实践的结果去驳斥这一观点和理论。但是发现问题并不是张口就来的,首先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第一要有批判精神,相信实践的检验而不是遵循“书本”上的知识;第二是要在透彻的掌握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再根据实践去检验,不然只能成为无稽之言;第三要运用事物之间不同的联系去看待事物,用多重思维去考量和观察事物的运动变化。
4.重视教育
教育在普遍意义上来讲,是对学生的教育,当然,改造传统农业或者说发展农业,对学生的教育肯定是必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学生教育的投资是十分必要且必需的。但实际上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在对学生的教育,对农业这一个部门而言,更多的是对农民的教育,包括农技的推广、农业素养的培养以及农业知识的学习。要增加对农民教育的培育力度,转变观念,提高知识水平。当然,这个知识水平更多的指的是在农业方面的知识水平。
5.其他心得
“要在废墟上进行建设就必须首先清除这些陈迹,这可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p8)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批判精神,但是批判精神并不是让我们信口开河。批判精神必须是在阅读了不同种类的文献和原著的基础上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批判精神。因此,要想推翻或者驳斥某一理论或者观点,我们必须要对这一理论的方方面面了解透彻,不然提出的问题只能是无稽之谈。这也就是为什么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难。】
“现在普遍存在的对地租的压抑削弱了它对土地配置的作用。”(p20)
【土地配置靠市场的价格机制发挥作用,对地租的压抑会导致土地配置流动性弱化,从而可能致使丧失一部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是现在又有新的观点:对地租不加以压抑的话,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或者说该获得的利润会降低。】
附:
1.收入流价格理论
舒尔茨提出了收入价格流理论。收入流价格理论实际上是用西方经济学中传统的均衡分析法来说明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它的基本观点是:“收入是一个流量概念,它由每单位既定数量的收入流所组成,例如,每年的收入流为一美元。因此,收入流数量的增加就等于经济增长。”
收入是由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所以收入流的来源就是生产要素。
舒尔茨用收入流价格理论解释了传统农业停滞落后、不能成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原因。他认为:在传统农业中,由于生产要素和技术状况不变,所以持久收入流来源的供给是不变的,即持久收入流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另一方面,传统农业中农民持有和获得收入流的偏好和动机是不变的,所以对持久收入流来源的需求也不变,即持久收入流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传统农业的贫穷落后及其不能为经济增长作为贡献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收益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增加储蓄和投资,也无法打破经济长期停滞的均衡状态。因此,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就在于寻找一些新的生产要素作为廉价的经济增长源泉。(前言VI)
2.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是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只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化的农业。(前言III)
【传统农业并不会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只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有问题的不在农业这个行业,而是无法使得传统的农业变得现代化】
3.“传统农业应该被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这种均衡状态的特点就在于:1)技术状况长期内大致保持不变(即所使用的生产要素与技术长期未发生变动);2)如果把生产要素作为收入的来源,那么,获得与持有这种生产要素的动机也是长期不变的,即人们没有增加传统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动力;3)由于上述原因,传统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也出于长期均衡的状态。(前言IV)
【从三个原因分析为什么传统农业不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那么可以从这三个关键问题入手,着手研究如何改造传统农业使其成为现代化的农业】
4.舒尔茨驳斥了两种长期流行且影响深远观点:一种是认为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另一种是有名的隐蔽失业理论。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民愚昧、落后,对经济刺激不能作出正常反应,经济行为缺乏理性,所以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必然低下。
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中的农业并不愚昧,他们对市场价格的变动能作出迅速而正确的反应,经常为了多赚一个便士而斤斤计较。
隐蔽失业理论,又称“零值农业劳动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传统农业中有一部分人的边际生产率是零,这就是说,尽管这些人在干活,实际上对生产毫无贡献。这种就业实际是隐蔽失业,把这些人从农业中抽走,并不会使农业生产减少。
舒尔茨认为:在传统农业中,农业产量的增减与农业人口的增减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必然使农业产量下降。(前言V)
【对于隐蔽失业理论的驳斥,舒尔茨不仅分析了这一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基础,还用了印度1918年--1919年流行感冒所引起的农业劳动力减少使农业生产下降的事实去驳斥。这对于现实生活中我们去思考问题、反证某一理论的错误,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尤其是我们研究当代中国现实问题,一定要脚踏实地,立足于现实收集到的数据,通过数据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此将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处理成为理性材料。】
5.舒尔茨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这些要素可以使农业收入流价格下降,从而使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舒尔茨特别强调,引进新生产要素实际就是许多经济学家反复强调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技术变化。舒尔茨着重论述了三个问题:1)建立一套适于传统农业改造的制度;2)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为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创造条件;3)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前言VII)
6.舒尔茨认为重要的制度保证是:运用以经济刺激为基础的市场方式,通过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来刺激农民;不要建立大规模的农场,要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家庭农场来改造传统农业;改变农业中低效率的不在所有制形式(即土地的所有者并不住在自己的土地上,也不亲自进行经营),实行居住所有制形式(即土地所有者住在自己的土地上亲自进行经营)。
为了供给新生产要素,就需要政府或其他非营利企业研究出适于本国条件的生产要素,并通过农业推广站等机构将它分发出去。
从需求来看,要使农民乐意接受新生产要素,就必须使这些要素真正有利可图。这既取决于新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产量”,也取决于“决定地主与农民之间如何分摊车成本和收益的租佃制度”。
此外,还需要向农民提供有关新生产要素的信息,并使农民学会使用这些新生产要素。
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资本不仅包括作为生产资料的物,而且应该包括作为劳动力的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包括:教育、在职培训以及提高健康水平。其中,教育更为重要。(前言VIII)
7.传统农业: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第四页)
8.农业:是生产特殊种类产品的经济部门,这类产品主要来自于植物,以及包括家禽在内的动物,其中,某些产品由纤维和其他工业用的原料组成。(第六页)
9.农业部门的生产活动:1)农民所从事的生产可能主要为家庭消费生产,或者完全为市场生产;2)不由农民从事,而由一些供给者从事农业要素的生产,农民由这些供给者那里获得这些要素;3)不由农民完成的农产品销售、运输和加工的生产。(第六页)
10.边际生产力:当其他要素数量不变,而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离开或加入生产过程时所引起的商品产值的减少或增加量,就等于该种生产要素一个单位的服务报酬或其他报酬。
11.边际生产率:指在各种产业中每多增加一单位的生产要素(如劳工、资本等)所能增加的生产量。当边际生产率过低或接近于零时,表示该产业的发展规模已经接近饱和,人力物力应转投向其他的产业。当生产要素中只有一个是可变的(如:资本)则边际生产率就是边际产量。
12.需求价格弹性:指市场商品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做出反应的敏感程度。通常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对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比值,即以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来表示。计算公式分为点弹性公式和弧弹性公式。影响产品需求弹性大小的因素主要有:(1)产品对人民生活重要程度。通常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奢侈品需求弹性大。(2)商品的替代性。难于替代的商品需求弹性小,易于替代的商品需求弹性大。(3)产品用途的多少。用途单一的需求弹性小,用途广泛的需求弹性大。(4)产品的普及程度。社会已普及、饱和的产品需求弹性小,普及低的产品需求弹性大。(5)产品单价大小。单价小的日用小商品需求弹性小,单价大的高档消费品需求弹性大。(6)需求影响价格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