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重落实才是基层干部的标配

[ 作者:涪江民政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21 录入:吴玲香 ]

2018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一些代表团的审议、参加政协联组会,同代表委员们真情互动、坦诚交流、共商国是,再一次发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号令。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代表委员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以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把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决策、工作部署变为现实,继续朝着我们确立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3月20日 人民日报) 

基层工作,就是要围绕落实抓落实,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最简单、最平凡、最普通的事情做起,把身赴在工作岗位上、把心放系在群众身上、把工作放在落实上。如何落实基层工作,笔者认为,应多了解群众情况不闭门造车、多协调群众不搞我行我素、谋取群众出路不鹦鹉学舌。

了解群众不闭门造车。在基层群众工作中,不进村入户了解群众情况,不了解矛盾根源,如何调解其矛盾纠纷?不了解群众的具体情况,哪些该享受农村低保?不了解群众的收入,哪些真正属于贫困户?哪些符合易地搬迁条件等等都需要我们实地了解。作为基层干部务必进村入户,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沟通,让群众知晓、与群众交流、让群众评判,才能真正的了解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落实群众需求,才能真正的将党中央、省、市、县文件精神抓好落实,才能将文件精神转化为工作落实的方案,才能将惠农政策落实到需要且符合的群众身上,才能实现精准脱贫同步小康。

协调群众不搞我行我素。协调可以说是基层农村工作中最重要、工作效果最好的手段之一,一项简单的、具体的工作要得到群众的肯定、认可、服从,往往协调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工作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简单,群众的思想不是想象的那么单纯、统一,协调好了,一句话就能起到效果,就能起到一句话解决三个问题之效。基层工作任务繁重,矛盾突出,无论是推动工作,还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沟通协调至关重要,甚至决定着事业的成败。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到处都在搞园区打造、产业发展、集体经济,这些都得靠土地。土地对农村群众来说是生活最有力的保障,没了土地,群众就失去了生存的“工具”。如何获取土地?无论是流转土地、是用土地入股都得靠与群众沟通、协调。群众的素质参差不齐,总有一部分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这就得用我们的干部进村召开群众会,入户单独找群众沟通、协调、做思想工作,必要时还得借助多方力量去辅助沟通、交流、做思想。用我们的干部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感化群众,得到群众的支持、理解、认可。协调工作做好了,工作就得到了落实。

谋群众路不鹦鹉学舌。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决定成败,思路可以改变贫穷。基层党员干部要紧紧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富民强村作为第一职责,当好农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围绕全面发展的大局,从本地资源和产业基础上寻求突破,把自身的优势挖掘好、规划好,带领群众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致富之路。村级发展不能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跟着别人后面走。

近年来,到处都在发展产业,都在为群众寻找脱贫致富路。但是,我们决不能跟着别人的屁股后面走,别人搞林下养鸡大家就都来搞林下养鸡,别人搞中华蜂养殖大家就来搞中华蜂养殖,要紧盯发展现状、放眼市场前景,因山、因水、因景等自然资源结合乡情、村情、民情找准适合该村发展的路子。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