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习近平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03-14 人民日报综合)
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如何实施,既成为基层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关注的焦点,然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内蒙等代表的审议时,提出“三项新要求”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要密切结合地方实际。党的十九为乡村振兴提出了20字方略,中央1号文件提供政策支撑和基本遵循,持续为基层干部群众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鼓劲加油。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相关代表团的讨论时,以“三项新要求”为乡村振兴开出了精准的药方。因而要把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三项新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认真领会精神实质,消除大拆大建、高大求洋的观念,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和自然特色,把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体现在科学规划中,在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中,巩固传统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致富增收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路径,才能增强乡村振兴的生命力。
乡村振兴要紧密结合脱贫攻坚。脱贫攻坚本身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的过程,因而要紧紧抓住脱贫攻坚实施的契机,在完善基础设施和夯实产业基础中及早、科学谋划、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整合脱贫攻坚、一事一议、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吸纳社会资源,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按照20字方略和三项新要求,扎实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乡村振兴要借助城镇化的辐射。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已对乡村发展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在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中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空间。因而在综合运用国家的政策支撑,优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培育优良的产业和营商环境,吸引各类企业和成功人士到农村投资、创业发展,以基地连农户、大户带动等方式,连片培育产业基地,并围绕基地发展乡村旅游,在构建群众持续增收路径中,调动群众持续建设美丽乡村的激情,将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要处理好五个振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振兴”要求道出了乡村振兴的真谛,因而要从组织振兴入手,在发挥乡土人才优势中引进各类农村紧缺人才,破解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文化培育、生态美化中的一系列问题,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书写乡村振兴的辉煌篇章,把乡村建成城镇的后花园,市民休闲、度假、康养的福地,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有效提升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作者单位:盐亭县审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