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坡坡成为“花果山”——榆林“乡村振兴”改革见闻,初春的陕北高原,寒风阵阵,凉气袭人。当记者来到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采访时,感受到的却是“三变”改革后乡村振兴的活力。(3月12日 新华网)
“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乡村振兴要杜绝‘形象工程’,立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补短板、强弱项的迫切需要,也是农业现代化向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扩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聚焦道德 “回归”、体系“重构”、发展“遥望”三条主线。从孝扩展到忠,从家扩展到国,乡村传统道德谱系有着丰富的内在灵魂,当其被扭曲金钱观所侵蚀时,一些乱象就不足为奇。够狠能挣钱的“乡村混混”被羡慕,“造假村”、“诈骗村”、“贩毒村”群体性出现。亟待正视问题,消除“面子焦虑”,让文化回归。依托中华优秀文化,挖掘传统道德资源,按照现代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重建由正确价值观支撑的乡村道德体系。让人才回归,创造“硬条件”使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的安心。创造“软环境”使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
乡村振兴在“重构”。今年1号文件提出着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突出品牌化,“四个特色”装点乡村,主题有特色,体验有特色,产品有特色,文化有特色。突出集群化,“四个统一”兴盛乡村,服务标准化,交通一体化,管理智慧化,环境生态化。逐步完善农村金融环境,开拓农村金融的发展,政策性引导资金“宽进”农村领域,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让乡村体系重构“日新月异”。
乡村振兴在“展望”。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加大优惠政策的精准性,加快推进农产品由高产量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解决乡村建设用地制约,激活农村沉睡土地资产。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让乡村 “有看头”,农业“有奔头”。
(作者地址:绵阳市游仙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