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沈丘县卞路口乡高山店村马新银老人去世了。在当地,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他的一个儿子三个女儿都是村民眼中的“致富明星”。可老人的丧事却办得很俭朴:戴孝花不穿孝布,少行礼不磕头,不请喇叭响器,不烧纸罩子……(1月24日 经济日报)
在农村,办丧事很讲究,老百姓口口相传有句俗话,那就是“宁穷一年,不穷一天。”家中遇到了丧事,即便穷得“揭不开锅”,哪怕举债也要让老人走得风风光光,进而引发了丧事攀比风,部分农村地区的丧葬风令人瞠目结舌,就在于农村人的“面子”观念非常浓厚。然而,这样一位生前有面子,家里也不差钱的家庭,丧事却办的很简朴,就在于当地在红白喜事上,移风易俗,有堵有疏。
改变形成几千年的传统习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老百姓自有一套处事原则,也有自己的担忧,觉得如果不能够让逝者风光大葬,便会被周围邻里戳脊梁骨,进而全家人都抬不起头来。如果靠一味地强制推行,一方面,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这样做于法无据;另一方面,对于老百姓来讲,接受也较为困难,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
“政府提倡、干部带头、民间主导”,这就是河南省沈丘县移风易俗的制胜法宝。通过政府引导,由党员干部带头引领潮流,再借助民间的力量,真正打好了堵疏结合的“组合拳”,在此情况下,才能够形成淳朴乡风。
为了让移风易俗取得实效,当地还成立了“移风易俗劝导队”、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组织“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同时,还让村里天天放广播,组织宣讲团,可以说,正是这些并非强制的宣传教育,让公众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新的乡风文明,从而使当地丧葬之风回归节俭。
移风易俗就该有堵有疏。堵的是党员干部的不良风气,疏通的是老百姓的文明新风。一方面,给党员干部划出“硬杠杠”,督查、曝光、约谈齐上阵,让他们不敢,也不能带头违反文明新风;另一方面,对老百姓的情绪进行疏通,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红白理事会,实现村居全覆盖,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设,从而让老百姓自觉自愿地参与到移风易俗的行动中。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