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计署发布的2018年第一号公告中,列举了34个违纪违法线索移送后的处理情况,其中提到,2017年审计发现的问题中,截至当年10月底,各地通过追回、盘活或避免损失等方式,整改扶贫资金32.68亿元,有970人被追责问责。(新华网 1月9日)
在审计组列举的共性问题中: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扶贫政策不到位;资金统筹盘活不到位;部分单位或个人违规将扶贫资金用于市政设施建设等非扶贫领域及公务接待、职工福利等;一些扶贫项目未实现预期效果;一些扶贫项目管理不规范,项目招投标不规范;个别县脱贫认定工作不精准,将部分未达到标准人员认定为脱贫对象等等如是。看到此,想必大多数观者面对这些问题已然会产生视觉疲劳。既是老生常谈,更有扶贫问题金额咋总成“问题”之问?
进而言之,以审计组在调阅农村危房改造档案资料时发现,部分农户危房改造的照片存在PS的痕迹,很多图片甚至完全一样,可能存在编造资料、重复申报,甚至骗取套取补贴资金的问题来看,PS照片都能骗取扶贫款项,可想而知,资金的管理是何等的毫无章法。当然,出现不同的问题金额也就见怪不怪了。
或许,这些扶贫问题金额分配到贫困户或是相关的扶持项目上看似不大,但都是关乎贫困群众切身利益的资金,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救命钱”,管好用好扶贫款,事关扶贫工作的成效与公信力,事关国家惠民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抵达。那么,扶贫资金该“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扶贫资金的底数标准、政策依据与发放程序,漏洞与隐患排查?如何防止“扶贫投入加上去,干部贪腐倒下来”?还真是值得捋一捋。
这样的事例令人忧心,这样的监管问题更是令人痛心。正如文中所举例证:在危房改造过程中,部分村干部以“好处费”“报名费”的方式,向贫困群众收取费用,审计组在某县审计中发现,某村村主任和会计在落实该村危房改造任务中,甚至公然在大喇叭中喊,想报名危房改造的交200元报名费,不交钱不能报名。跃迁之时,当有智勇之策;攻坚之际,最需法治助力。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假以各级监督部门对廉政风险点,内控监督机制、风险防范的强化不够,又何以惩防并举,最终实现为扶贫资金的保驾护航?
正因此,扶贫问题金额不仅折射出部分党员干部“思想贫困”“作风贫困”,更有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的贫困,必须健全制度、加大力度。
有问题不可怕,怕的是没有改正问题的决心和办法。当下,脱贫攻坚攻城拔寨关键时刻,扶贫问题金额已不容小觑,要确保中央政策目标不落空,各类资金用在刀刃上,就必须依靠大刀阔斧的制度变革为落实不力、裁断不公等中梗阻问题兜底;必须加大资金管理机制、基层干部考核机制、干部驻村帮扶机制,以及政务公开、公众参与机制等等。明确扶贫款的使用去向,保障当地群众对扶贫款的使用与发放进行监督,做好信息公开。当监督精准,对扶贫资金动手脚玩猫腻就会被遏制。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