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扶贫考核时。
岁末年初,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的国家、省、市、县、乡扶贫考核大幕再次拉开,各级党委政府立马更加紧张起来。从上到下,从领导到一般同志,千军万马浩浩荡荡,该入户的入户,该走访的走访,该填表的填表,一时间忙碌异常。扶贫中的很多问题让人迷茫想不通
贫困标准不标准,精准不精准。单单以人均纯收入来计算,除了固定的、面上的种养殖收入、到户增补资金外,其他的亲友馈赠、务工收入(长短工)如果自己不说,村干部和扶贫队员根本无法得知。比如,一家农户养牛,为了不增加收入,只养不卖,眼看一头成牛大致近万元,可是无法计算在内。
从客观情况来看,是不是贫困村谁来定?非贫困村的贫困户怎么办?这部分贫困户谁来扶?乡村干部跑着要贫困村,老百姓抢着争当贫困户,一旦拿到手就是无上的“光荣”!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村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贫困户和贫困户之间,相互攀比谁最贫,干部群众意见一大片,表面上谁也不吭,背后地里相互弄事!
很大程度上,是不是贫困户乡村干部说了算,老百姓自己也争先恐后当贫困户,都知道“贫困”实惠!每年的米面油慰问、每人25平方米的新房、各类补贴等等实在诱人,因此,哭的、闹的、上访的、告状的层出不穷,那里管脸面不脸面!所以,一说到扶贫,很多人先问给多少钱,有啥实惠,至于自己发挥啥作用不提。一定程度上就是等靠要。
面上的东西多,扶贫实质内容少。面上的标语、牌子、表格、档案明晃晃、一大溜,有模有样、有声有色,老百姓到底得到多少实惠说不准。让种花椒树,天旱树死了一半;让种辣椒、西瓜,一场冰雹几乎颗粒无收;让易地搬迁,农村居住分散,一个行政村几百口人,方圆十几平方公里,坡地小条块,贫困户说集中居住后,种地跑好几里,累也把人累死了,甭说干活了,燃油、劳力成本这么高谁来管,得了好处还十分不乐意!搬到新房后,旧房子按要求必须扒掉,粮食、农具、牛羊往哪里安置,都成了问题。再说了,旧房子扒掉干什么用,砖瓦石头结构,又不是平原地区,还能建厂发挥效用?白白的人力物力浪费!
措施不得力,工作不精准。帮扶单位设置不精准。对帮扶单位来讲,我是规划局,可以发挥规划的作用;我是住建局,可以发挥建造的作用......现实中并非如此,明明这个村道路不行,却让规划局去争取道路,显然效果不好;明明这个村需要水利设施,要让档案局去争取水利项目,咋能争取来。贫困村想要米,你送来面;想要猪,你送来油,风马牛不相及!
帮扶措施不精准。一个村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决定了贫困村脱贫的大思路,但是对于每家每户来讲家家情况不尽一致,措施却“一刀切”。比如家里一个寡妇,你让她种养殖,一没文化,二没技术,三没劳动力,有人开玩笑调侃去找个好对象,一下子不就脱贫了吗?一对夫妇多年没有生育,干活没劲头,一年到头挣钱看病,如果找个好医生生个娃,或者通过民政部门领养个孩子,生活有希望了,脱贫不就没问题了等等。
从一些地方的扶贫来看,基层政府和帮扶单位热衷于修道路、建大棚、搞基地、弄文化大院,戏台、健身器械、卫生室、会议室应有尽有。可是人呢?这个贫困村一部分贫困户易地搬迁出去了,一部分外出务工出去了,剩下的老弱病残,耕地自然退耕还林了,田园荒芜了,路谁走,戏谁看,看病的医生都找不来要卫生室干嘛!摊子越铺越大,新的债务形成了,2020年以后谁来负担?
个别地方对于即将到来的年终考核,要求各级各单位帮扶人员每周下村一次,动辄数十人,数辆车,油钱、饭钱等各项补贴惊人,如果把费用加起来也够几户脱贫了。去村的多了,村干部就提出来新问题:基础设施完善了,贫困户没钱交电费、没钱买煤、村文化大院会议室没电视、没投影、没音响,本来好端端的脱贫帮扶,成了烫手的山芋,答应也不是,不答应也不是,单位哪有这方面的开支,八项规定精神也不允许!扶贫越来越成为乡村干部的筹码,把帮扶单位一步一步拖下了水;扶贫越来越成为帮扶单位的负担,每年的额外开支也越来越多。
2017年12月18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