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谁来振兴,靠谁振兴,如何振兴,关键要靠农村基层干部带领农民们来实现。新时代的农村与过去大不一样了。农村的形势变了,由集体到一家一户,而个别干部的思维方式没有变,还停留在大集体、计划经济的时代;农民的想法变了,从温饱到实现富裕,而干部的工作方法没有变,富而思进、好上加好的干劲逐渐消退了;农村的工作任务变了,2020年前贫困村主要任务是脱贫,不是贫困村的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村级组织的设置没有变,老模式一成不变几十年;农民群众对信息化、现代化的服务需求越来越高,而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方式、内容、手段没有多大调整。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农民身上的优点很多,但是也有很多毛病。这些毛病一部分源于农村客观环境的影响,但也有一些坏毛病是被基层组织养出来的、惯出来的,农民身上的很多坏脾气却是被基层干部和执法部门逼出来的。
基层工作的难点很多,但最让人尴尬的是群众的一盘散沙,不相信干部,离不开干部又不想听干部的话;基层干部的选拔渠道不足,上升空间有限,处处都是天花板、硬障碍,土生土长的基层干部改变不了自己,年轻有文化的人才不想到农村当干部,基层干部的素质无法适应新时代农村的发展变化。
基层工作的焦点是群众想致富却六神无主、没有门路,干部给群众帮不上忙;群众诉求很多,又看不到希望,甚至有怨气,但农村集体经济空壳,面对困难和问题基层干部无能为力。
很多问题一直拖着,只要没有天灾人祸,日子过一天是一天,没有多少干部去考虑如何从源头上、根子上解决问题。基层干部过去的老办法没有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
农业的事情、农村的事情、农民的事情还是要靠农民自己,别人帮不上多大的忙。一家一户的事难办,组织起来发动集体的力量就好办多了。要建立完善组织,把群众组织起来,让群众自觉地团结在农村党支部的周围,让他们相信组织、积极参与村级组织的决策,踊跃参加集体活动,共同为农村发展建言献策出力流汗。
必须把国家的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农民身上,让农民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宣传解释好政策,不能让中央的惠农政策在农村出现棚架。要让老百姓听得懂、理解得了、容易操作,政策要接地气,解决问题,让群众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达到不违规、不违法的目的,老百姓看到希望了,得到实惠了,群众的心气顺了,干群关系就和谐了,社会稳定了,干部省事了,群众舒服了,一切工作都能易如反掌。时下的工作,千万不能死搬硬套、生吞活剥。
基层干部必须转变工作方法,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人民为根本,把服务的宗旨真真地落实到行动中。逐步健全农民自治、农村法治、干部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工作方式由处罚到管理,由管理到服务,由命令到协商;干群关系由对立、陌生到熟人、朋友,再到亲人知己。力争处事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尽可能公正,公平地做好村里的群众工作,在低保、扶贫、分红等方面一视同仁,在群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要弘扬传统的农耕文明,培养适合农民自身需要的农村文化,要有农民自己方便的活动场地和活动方式,营造农村人的精神家园,建设农民自身需要的美丽乡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