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如今扶贫工作进入到攻城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我们在总结以往扶贫工作的同时,更要做好扶贫工作的“第一等事”。
第一等事
何谓第一等事。出生于书香世家的王阳明向老师提出了 “何为第一等事?”这个问题。老师告诉他:“唯读书登第尔!”。王阳明不以为然。他觉得真正的第一等事,应当是“读书学圣贤”。通过自己的努力,王阳明最终在“学圣贤”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实何谓“第一等事”并没有什么固定的答案。有人是个人利益至上,而有人则有着更崇高的人生追求。无论是哪一种选择,当今我们扶贫工作的“第一等事”就是要精准发力,打通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扶贫陷阱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推进,全国的扶贫工作开始从全面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农村地区由以前电话不通、交通不便,发展到现在电话户户通、交通处处行的新农村。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大规模投入资金的方式,我国贫困地区的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截至到2016年底,我国仍有1000万的贫困人口。我们需要认真的反思总结这依旧庞大的贫困数字背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拉手能站,撒手就瘫”。这是扶贫工作中遇到的第一问题,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我们在对贫困地区进行“外部输血”的时候,仅仅通过给贫困地区、贫困户进行一定的资金补贴,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这样的数据贫困摘帽容易导致脱贫人口返贫,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并且一些基层干部反映:“贫困户享受的政策红利越来越多,有的贫困户干脆‘坐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扶贫工作不能只顾着“短脱”,更应该注重长远,克服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
精准发力
扶贫工作的第一等事,就是改变我们的“外部输血”模式,从“输血”到“内部造血”,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一位有着多年扶贫经验的老干部曾经这样提醒过:“我们不能给贫困人口插’呼吸机’,管子一插就富裕,管子一拔就不行了。”我们扶贫工作的第一等事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
物质上的扶贫容易,精神上的扶贫不易。我们在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当今扶贫工作更应转移到精神层面,让贫困人口从精神上站起来。通过在农村开设固定的图书阅览室、定期进行村里的文娱活动等等,让贫困人口在享受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更能享受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带来的丰富的文化生活,从精神上富裕起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避免“短脱”、“插呼吸机”式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扶贫工作不仅仅是干部在唱独角戏,而应该是扶贫干部和被帮扶群众一起的同台共舞。扶贫干部在平日的工作中应该对他们多鼓励、多支持,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引导群众转变思想,树立自力更生、光荣脱贫的理念。比如一些贫困农民,可以鼓励、支持他们进行一定的农务工作,通过定期邀请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可以让这些农民在科学种植方法的指导下富裕起来。也可以开展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
众人拾柴火焰高。以往我们的扶贫工作是大范围、全方位的进行帮扶,使绝大多数人脱离了贫困。在面对如何进行帮扶剩下一部分贫困人口的工作时,我们应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贫困地区,落实扶贫工作。加大扶贫的宣传力度,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一定程度上知道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让扶贫任务不仅仅是由政府独自划船,而是众人共同将扶贫的小船划向全面小康的彼岸。不必仅仅局限于干部与贫困户结对的方式,可以看到一些创新型的扶贫行动正在有序开展,比如百县万村扶贫、万企帮万村扶贫、网络扶贫等等。
俗话说,有鸟志飞高,无路不天登。没有一个人不想富裕起来,没有一个人不想走进全面小康。所以不论是政府还是被帮扶的贫困户,都要拿出愚公之志,打通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做好扶贫工作的“第一等事”。
(作者单位:乐山市市中区公路路政管理大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