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第一书记应用心当好“活水源头”

[ 作者:龙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11 录入:吴玲香 ]

“第一书记”作为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骨干,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的带头人,是引导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先驱者,是攻克贫困堡垒的排头兵。诚然要当好“第一书记”必须吃的了苦,扑得下身,沉得了心,以赶考心态当好脱贫攻坚的“活水源头”。

然而笔者下基层时,却发现部分“第一书记”并未恪尽职守,“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如果“第一书记”用不作为、假作为来搪塞敷衍,那跟“贪污腐败”又有何区别?怎样才能让“第一书记”真正当好脱贫攻坚的“活水源头”,个人觉得应当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颗心是扑下身子的吃苦之心。“第一书记”作为推动基层发展的中坚力量,要扑下身子、放下面子,下得了村,吃得了苦,从生活上、感情上、思想上贴近群众。四川渠县大义村“第一书记”张泽永从驻村第一天起就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讲真话,对群众的“家底”了如指掌,这为他顺利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诚然只有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从促膝长谈中发现问题,继而以问题为导向,才能找准贫困“病根”“对症下药”。

这颗心是群策群力的团结之心。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深水区,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身兼攻克贫困堡垒重任的“第一书记”,若仅凭个人的单打独斗无异于蚍蜉撼树。面对这场大会战,光靠给贫困群众送财、送物的“输血”式扶贫根本就是杯水车薪。“第一书记”一定要结合所在单位和部门的特点及优势,在争取项目、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和支持,同时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化扶贫。如绵阳市天宫堂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发展稻鸭共育生态大米,通过科学管理、辛勤劳作闯出了一条发展现代农业,以产业促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可见面对贫困只有众志成城、因地制宜的通过“造血”才能创造可持续发展动力。

这颗心是引导群众的智慧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对于贫困群众一定要加大其内生动力培育力度,若贫困群众“不给力”,那么“第一书记”帮扶再多也无济于事。面对有着“等、靠、要”思想的贫困群众,光靠产业扶持显然不够,“第一书记”们一定要从思想上、志气上精准发力,如通过号召贫困群众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家风、养正气让贫困群众自觉承担家庭责任、主动提高内生发展动力,积极引导贫困群众斗志昂扬奔小康。

在勤劳与团结中砥砺前行,在担当与奋斗中攻坚克难,“第一书记”们要以“赤诚、智慧、果敢、担当”之心迎难而上,作为脱贫攻坚的“活水源头”我们当仁不让!

(作者地址:绵阳市三台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