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干部工作座谈会上,来自基层的几位同志坦诚道出心声:“基层工作压力大,待遇低,不受人待见”“同城里比,基层生活条件是差不少”“在基层苦点、累点倒也没什么,最怕的还是没有多少发展机会和希望”……现实中,工作压力大、生活条件差、发展空间受限,往往阻碍着人才向基层流动。(8月9日 《人民日报》)
多年来,作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乡镇干部不仅工作条件差,付出的辛劳多,得到的报酬少,而且很少受到干部政策的眷顾,没有什么发展空间和机会,常常使乡镇干部觉得“政治上没奔头、工作上没干头、思想上没盼头”,以致一些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埋怨较多。一些虽有志于农村工作的青年干部也由于看不到发展的希望,也都不愿长期留在基层,只把基层当成工作的跳板,从而使农村基层组织事业后继乏人。
基层乡镇作为打通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聚集了扶贫、拆迁、低保、环卫、信访、维稳、安全、教育等各方面的工作,处在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位置,是服务群众的直接承担者和服务群众的主体。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工作环境,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是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战胜脱贫攻坚战的需要。所以,笔者认为,关爱乡镇干部,既要给“面包”也要给“机会”,从工资待遇上和晋升机会上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逐步营造有利于基层干部的工作、生活和成长环境。
一方面关爱乡镇干部,要多考虑“面包”,提高干部待遇。要适当提高乡镇干部待遇,逐步改善工作条件、优化生活环境。结合本地实际,适当提高乡镇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在生活上、工作中多给予关心和照顾,尤其在干部人事调整中,对一些综合素质高、群众基础好的年轻乡镇干部,要优先提拔任用。对一些在同一岗位或长时间在乡镇任职的干部要相应地给以一些优惠政策。例如在现有工资基础上,适当增加边远津贴、交通补助、加班费等,切实提高乡镇干部的经济待遇,帮助解除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关爱乡镇干部,要拓宽晋升机会,建立激励长效机制。加大对乡镇干部的提拔使用力度,对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要缩短提拔周期。在同等条件下坚持“三优先”,即有乡镇工作经历的优先提拔使用、乡镇工作经历时间长的优秀提拔使用、有偏远乡镇工作经历的优先提拔使用。同时,对思想政治素质高、“双带”能力强、群众反映好的年轻村干部,积极推荐进入镇级“两代表一委员”,让他们积极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管理,积极推荐优秀村干部进入公务员队伍,充分调动了广大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