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马燕青:乡镇干部焦虑“调治”要做好“3道减法”

[ 作者:马燕青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01-06 录入:王惠敏 ]

众所周知,乡镇干部是我们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但乡镇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处于被“多处施压”的困境,逐渐出现很多“心理波动”,患上了“焦虑症”。 要提振乡镇干部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做好“3道减法”,缓解乡镇干部焦虑感,延伸为基层减负的广度、深度和实效度。

做对“减压法”,做到“下得去”。人人都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乡镇干部,但是他们除了日常工作中必须直面很多繁杂琐碎工作,同时也肩负着许多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的组织推进。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随着一些不作为乱作为和失职失责的干部被问责处理,使得很多乡镇干部“压力”增大,变得像“惊弓之鸟”,做事如履薄冰、畏首畏尾,有的干部落实上级政策都是“左顾右盼”,更别说“创新推动”,“宁愿少干事、也不愿出事”的工作焦虑在一些乡镇干部中滋生蔓延。所以笔者认为,现在各级都建立了相应的纠错容错机制,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应进一步保障机制有效运行,增强容错纠错的“执行性”,扩大干部群众“知晓性”,增强容错机制“透明性”,让容错纠错得到普遍认可,让干部群众“看得开”,让领导干部放得开、下得去,让基层工作真正推得动、推得开。

做实“减负法”,确保“在得住”。近年来,在有些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眼中,“基层锻炼”变成了“基层折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随着当下各项工作的快节奏和高标准,乡镇干部日常工作处于“白天下村入户、夜晚写稿做表”“周一至周五日常上班、周六到周日正常加班”的状态。而且很多乡镇干部和配偶子女都是“异地分居”,有的干部家庭子女只能靠“托管”给父母,平时面对家事经常是“心有余而不足”,有时今天才答应的事情明天可能立马就“变卦”,年迈父母无法“守护”,年幼子女缺少“爱护”,情感的焦虑也随之而来。总的看来,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关键还是要落实基层减负,把基层减负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改文风、严会风,控检查、缩材料,减轻他们的“包袱”,为他们“松绑”,让他们工作生活“两不误”,才能安安心心“在得住”。

做好“减限法”,实现“上的去”。事业人员作为乡镇党委政府落实各项决策部署的重要工作力量,人数往往能占乡镇干部的60%以上,但由于没有相关政策支持,在晋升上受到一定限制,很多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事业人员由于身份原因难以得到提拔,一部分乡镇事业人员认为不合理,逐渐有了“情绪”。干部流动比较慢也导致一些乡镇变成了“一塘死水”,直接影响了乡镇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一些青年干部的斗志,形成一种再怎么艰苦奋斗也没有“出路”和只想千方百计“往外跑”的职业顾虑。笔者认为,针对当下基层“人难上”“人难留”的现象,应该进一步探索完善激发乡镇干部干事创业活力的体制机制,特别是进一步放宽晋升提拔准入条件,不以“身份”选人用人,不搞“一竿子打死”,为乡镇干部搭建共同“施展拳脚”的平台,让他们对“上的去”怀抱希望,有效营造“比学赶超”的干事创业环境。

作者单位: 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