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管新中:乡镇干部手记:百万字的乡村治理素材

[ 作者:管新中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9-17 录入:王惠敏 ]

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喜读《乡镇干部手记》

我与李万忠因为写文章,双方有些交往。最近一年,我们住在同一院子,晚上多次一起散步聊天,谈及乡镇话题,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因此,忘年交之情,与日俱增。两个月前,他把自己的新著《乡镇干部手记》赠给我。该书于2018年4月,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社)出版发行。反复阅读、仔细品味,感悟到该书正如三农专家李昌平先生在《序》中所说“是部不可多得的研究乡村治理的好著作”。

恩格斯曾说:真理说到底是让事实凸显出来。我想“真实”也是这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作者于1990年从郴州农校毕业后,在乡镇扎扎实实干了23年,对所在的两个乡镇的23个村了如指掌。从工作实践中直接探究乡村治理。他从2013年至今在史志办工作,则从历史领域研究乡村治理。前后近30年,用日记或笔记积累了近百万字的乡村治理素材。这本书就引用了其中104则日记。

他的日记坚持当天记,再忙再累也如此。例如,2008年5月15日,作者参加青叶村选举之后回到镇里,已是凌晨2:40,硬是坚持写完日记才睡觉。2006年12月30日,下村处理械斗事件,日记是在凌晨2:56写的。如此及时写日记,确保了内容准确真实,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他的日记 ,既记大事,也记小事。1993年6月2日至7月22日,因工作到村民家吃饭15次,每次把菜谱都记下来了。书中写道:“这一年茶村有33户村民喊我吃过饭,占全村110户的30%。一来说明这里的村民好客,二来说明我与村民的关系处理得好。至今,我都很感激他们”。当时,政府允许下乡干部到村民家吃饭,餐桌也是乡镇干部发现问题,处理矛盾的平台之一。

他的日记 ,既记“得”,也记“失”。2008年10月23日的日记,征收农业税中,他记录了一个乡武装部长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感化了一个“钉子户”;1992年的一天,作者送一个怀上了第四胎的妇女去乡镇计生服务站,途中,她借口解手而逃走了。因此,他被领导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此后,送计生对象会安排一男一女两个干部,以免重蹈覆辙。

2016年2月23日,他日记写了“一对夫妇一百年繁衍了123人”。可见这一百年来农村人增长之快。他阅读《光绪郴州直隶州乡土志》,得知古人也搞计划生育。可是到了2017年,不少农村育龄夫妇也不愿意生第二胎了。通过对比反映了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

综上所述,这本书的内容真实,都是从详细的事实中凸显出来,千真万确的。

书中写到贫困孩子读书难,举的例子令人感叹:茶村小王1998年考上郴州医专后,为了5000元的学费,其母亲东借西凑,仅仅借到一千元,十分为难。她靠自己勤工俭学,五十多岁的母亲外出打工,才得以读完五年大专。2003年从郴州医专毕业后,因欠2000元学费拿不到毕业证,向男朋友以身相许并兑现。这一节,写出了穷孩子在社会中上升一个阶层的难点、痛点,使作品显得有温度和生命力。

今年8月11日,湖南作家纪红建的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景》荣获“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他说:根据文学存在的价值在于思索。我想:《乡镇干部手记》这部接地气的关于乡村治理的学术著作的价值也在于思索。这部手记不仅仅是亲手记下了种种鲜为人知的事实,而且面对亲历亲为,耳闻目睹的现实,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冥思苦想,获得了不少独到的见解,此书具有存史资政、改善乡村治理工作的价值。

例一:习主席强调反腐败,老虎苍蝇都要打。村干部也有腐败。一位经管站长说:“村级腐败,表面上问题出现在出纳身上。实际上,根子在村支书、村主任”。作者追根寻底,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例二:作者敢于标新立异。按常态,一个群体一般可为先进、中间、后进三总分两头小,中间大。书中却把乡镇治理中的村民,大致分成五种类型:1.积极分子(带头执行政策);2.老实村民(吃苦耐劳,容易说话);3.中间村民(不当先进,也不落后);4.刁民(无法回避的话题);5.地痞、地霸(乡村秩序的破坏者)。这五类也是两头小中间大。其中对“刁民”的方方面面,分析得淋漓尽致,并举实例说明。作者想得如此周到,分得如此细致,对乡镇干部在工作中抓两头带中间,有较好的借鉴的作用,对推进工作十分有利。

例三:关于恢复乡村生态平衡,作者从实践中总结出两种对策:一是积极作为,如在政府支持下退耕还林等等;二是无为而治,即自然恢复。这样费力不多,花钱少,又能恢复本地物种。作者建议国家应当划出一些深山老林地带,不要去开发,也不要造林,更不要在这里搞新农村建设,而是鼓励村民从这里搬出去,让大自然休养生息……。若干年后,“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多思出高见,作者把老子的智慧——“无为而治”也用活了。

例四:该书最后一章,写精准扶贫。作者首先分析贫困户何以贫困?例举了十一种原因,可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其中有一种主观原因就是“不良习气‘懒惰’”。对于这种贫困户物质上的扶助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要着重“思想扶贫”,即“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这样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用不着繁琐举例,不难看出,作者著书立说,呕心沥血,绞尽了脑汁,在思索的高山上,不懈攀登。

“无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显”、“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谈到该书的创作初心,我想,作者生长在农村,求学在农校,工作在农村(23年),研究对象确定在农村,有生以来与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原因正如著名诗人艾青的名句:“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获得什么东西,而在于他对社会奉献了什么东西。李万忠同志在乡村实干苦干了20多年,直到今天还是个副科级,无更多的机会让自己的学识付诸实践。他“不想让自己多年积累的乡村工作经验以及对乡村社会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化为乌有……”。于是,他开始自我转型,全心全意投入到乡村工作思考与写作中来了。这本书,历时十年,数易其稿,愈挫愈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为憔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心血之作终于付梓。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老乡脱贫致富,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要优化乡村治理。无论是德治还是法治,务必了解乡村,多多思考乡村,深入研究乡村,方能掌握其规律,工作才会事半功倍。而《乡镇干部手记》一书的出版,正为我们推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盼望年富力强的李万忠同志,在乡村治理的研究领域,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作者系郴州市三中退休老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