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对精准扶贫微腐败也要坚决说不

[ 作者:黄林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21 录入:19 ]

山东省纪委重点查处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在扶贫工作中吃拿卡要等问题,以精准监督促进精准扶贫,增强群众获得感。2016年,该省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7786起,处理9314人,党纪政纪处分8601人,移送司法机关951人。(6月20日 《人民日报》)

为山东省纪委敢于狠下决心采取严厉手段对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痛下“虎头铡”拍手叫好!

当前,扶贫工作正进入攻坚关键阶段,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自觉践行担当精神,始终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把精准扶贫责任扛在肩上、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然而,仍有在基层的党员干部,在群众身边的“小官”顶风“作案”,为了手中的权,为了一己私利,甚至与“村霸”、宗族恶势力坑壑一气,侵吞挪用、克扣强占,如此作风不端,腐败不断,严重侵犯或剥夺百姓利益,将“真扶贫”变味成“假扶贫”,甚至是举着扶贫的大旗,还在行着腐败的行径。对于这样的“微腐败”,我们也要必须坚决说“不”!《中国共产党党内问责条例》明确规定,从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维护党的纪律不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坚决、不扎实等六个方面给我们党员同志上了“紧箍咒”,对于基层的党员同志,更是属于“例内”,不是“例外”。那我们就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彻底消除“微腐败”,抱定“快马加鞭未下鞍”的决心,带领广大群众爬坡过坎、埋头苦干,将任务“紧箍咒”变成民众“定心丸”,攻坚贫困,改善民生,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中纪委最近通报的九起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典型案例,不仅是广领域的“杀威棒”,更是在脱贫攻坚等微领域内释放出对“微腐败”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因此,对于惩治扶贫领域“微腐败”,我们在思想上、行为上必须划出一条“红线”或“高压线”,也要义无反顾地对“微腐败”说“不”,广开思路,多想好办法,多下狠手段,反对“微腐败”,严惩“微腐败”,确保脱贫攻坚如期完成,全面小康如期实现。

作者单位:乐山市市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